作家TqcsLV 作品

第十五章 又多了一份感悟

 女魃是一個善良的女神仙,在人們相求的時候,她都盡力去幫助驅散澇災。但她已變身為旱神,所到所經之處,會雨水停歇、河水乾涸。發生這樣的情況,人們又會埋怨女魃,給他們帶來災難。

 更有甚者,還對女魃詛咒驅逐。

 不知什麼時期起,每遇乾旱,人類會把新埋的屍體當旱魃打,且這樣的風俗十分普遍,他們認為是屍體變異,引起當地乾旱。

 為什麼行走如風,因為這位善良的天女怕她的出現給人類帶來災難,故而疾走。但就算如此,她仍被人詛咒。

 後來人們又對女魃稱為殭屍之祖。

 這點與後來人類死後,因為埋葬的地方不合適,導致屍體變異,不腐爛。且吸收日月精華後,會開靈智喜歡禍害人類,以吸食人血來增長修為,人們稱之為殭屍。

 因為女魃是死後屍體被雷擊而變成了旱神,人們就認為,女魃就是最早的殭屍,稱她為殭屍之祖。這其實是硬扣的屎盆子,一位美麗的天女,因為幫助父親打仗,變成旱神再也回不到自己的家,只能蝸居在旱地。

 女魃是一位可憐的女神仙。

 先秦至漢代的旱魃形象以天女形象為代表,其形象特徵為身著青衣的女子。這一時期的旱魃帶有神怪二重的身份,人們將其視為旱神,但又以日曬、水淹、虎食等方式對其進行驅逐,以實現驅旱求雨的目的。

 自漢代中後期至明初,天女形象的旱魃逐漸向另一種小鬼形象的旱魃過渡。產生這種變化的原因,應是由於先秦時期盛行的自然神崇拜至漢代逐漸衰退,旱魃神性的一面逐漸被人們否定,她的女性身份因此也遭到了質疑,其形象遂逐漸轉向另一種更為邪惡的面目。

 中國民間傳說宋真宗時,旱魃作怪,竭鹽池之水。真宗求助於張天師,天師就派關羽去降伏。關羽苦戰七天,降伏了妖魔。真宗感其神力,封為“義勇武安王”。這一天恰好是農曆五月十三日,後民間便多於是日舉辦關帝廟會,祈求關帝顯靈逐魔消災、普降甘霖,並把這天稱為雨節。且以為是日必雨,所謂“大旱不過五月十三”。倘若不雨,則求之關帝必驗。

 在山東,過去每遇乾旱,把新埋的屍體當旱魃打的風俗十分普遍。據《大清律例·賊盜·發冢》的記載,清嘉慶九年(1804年),高密久旱不雨,有人發現年初病故的村民李憲德墳土潮溼,便紛傳李死後變成了旱魃。各村民眾不顧李家阻攔,刨墳開棺,見李的屍體尚未腐爛,更加確信李就是旱魃,不由分說將屍體燒燬。李家將掘墓者告上公堂。此案無成例可循,最後刑部將領頭人仲二以“發冢開棺見屍律”判了個“擬絞監候”罪(相當於現代在的死緩),才將此案了結。

 旱魃,傳說中能引起旱災的怪物,鄉村中認為是死後一百天內的死人所變。變為旱魃的死人屍體不腐爛,墳上不長草,墳頭滲水,旱魃鬼會夜間往家裡挑水。只有燒了旱魃,天才會下雨。魯中一帶鄉村中燒旱魃習俗延續至二十世紀六十年代。

 在中國古代,主要是使用童子尿與黑狗血來對付旱魃。童子尿與黑狗血也是古代降妖辟邪中主要使用的物品。

 明清時期,以殭屍為旱魃的觀念十分流行,由此派生出“打旱骨樁”、“焚旱魃”等求雨習俗。《明史》中記載的民俗說,每遇乾旱,人們便發掘新葬墓冢,將屍體拖出,殘其肢體,稱作“打旱骨樁”。雖然明王朝下令禁止此風,但直至清代,此風在民間仍很盛行,且由“打旱骨樁”進而發展為焚燒屍骨。

 這種習俗也見於外國,如俄羅斯有些地區的農民,一旦遇到旱災,常去挖出醉酒致死者的屍體,將其沉入最近的沼澤或湖泊之中,甚至也有殘其肢體的行為,以此來求得雨水。

 史料是史料記載是記載。但是林陽是知道的。旱魃其實是一個真正的民間神仙。而且還是一個善良的神仙。轉了一圈沒什麼發現,林陽就奔坎宮而去。

 從夏天轉入了冬天,兩極分化,太明顯了,景宮就熱。坎宮就冷。景宮是赤壁千里熱浪滾滾。坎宮是陰雨濛濛,冷風習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