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六九齡 作品

第 40 章 這是一種語言的藝...

 明日她途徑秦州府!

 “我得去瞧瞧女將軍生的什麼模樣,有沒有三頭六臂。”有少年學生說道。

 “我也去。”

 “……”年歲輕的學生們七嘴八舌地說著史家的事,不提明日登高賞菊的事了,轉而相約去看史玉皎。

 唯有年紀大的,嘴裡不屑地說道:“一個小女娃兒竟比男子還得勢,世風日下啊……”

 “沈兄,”裴惟眼中閃著新奇的光芒:“咱們也去看史小將軍吧?”

 沈持嘴比心快:“好啊。”

 打了勝仗,黔州府的硃砂能外運了吧,他想著日後回祿縣,要買一些送給邱長風,好讓他別再炸爐了。

 又想:十三歲的武將女孩兒會是怎樣的氣度……

 一夜秋雨瀝瀝淅淅。

 翌日清晨雨後新晴。

 學生們早早起來,拾掇得光鮮,乍一看個個翩翩玉樹映風前,他們迫不及待到城門口去,等著看史玉皎進城。

 沈持擠在人群中。

 等到快晌午時,城門外飛揚起一陣煙塵。

 棗紅的戰馬馬背上端坐一名身量尚不足的女將,身穿鎧甲背一杆長矛,上面繫著紅纓,她微微傾身,右手抓著馬疆繩,飛馳而來。

 史玉皎騎馬行至城門外時,沈持遙遙望見,她臉上罩著銀質狻猊的面具,遮住了容顏。他心想,可能她怕稚嫩的面孔在戰場上無法震懾敵軍,所以出征時帶著兇獸面具加持氣勢吧?

 看見她到來,早已侯在那裡的秦州知府韓其光帶著府衙的官吏們迎上去,與她見禮。

 史玉皎跳下馬來,從容回禮寒暄。

 沈持凝視著她,這時候的史小將軍大方嫻靜,身上沒有一絲殺氣,面具後頭,她的眼神堅毅,一抹水光讓人遐想無限。

 再走近了,能看到她執鞭的手纖細如竹,不像閨中女兒那樣凝脂如雪,日光裡,她的手背泛著淡淡的淺黃色。

 秋風拂著她緊窄的袖口,一抹新鮮的傷痕蜿蜒上手背,若隱若現,讓人直覺沙場兇險,嘆一聲:這女娃兒不知經歷了幾多戰場上的磋磨呢。

 史玉皎未多做停留,她只是從秦州府路過而已,和韓其光說了片刻話,再度翻身上馬,穿過秦州府北上。

 留給沈持一個嬌小但颯爽的背影。

 作者有話要說

 1出自《史記》。

 ————

 感謝在2024-06-0511:08:27~2024-06-0519:42:13期間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哦~

 感謝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skumringen10瓶;鷥嬽5瓶;月楓、六斤一辣椒油、熊貓貓、雪碧加冰、春風十里、kun、泣血沙漏1瓶;

 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持,我會繼續努力的!

 八月尾聲,殘雲收盡夏暑,秋雨帶來涼風。

 沈持在貢院聽講已月餘,瘦了一圈,長高一截,拿出帶來的秋裝換上,褲腿竟短了,要露出腳脖子來。

 正等著放假那日出去找裁縫鋪子做身衣裳,江家的僕人來探望江載雪,順帶捎來了沈家給沈持的包袱,裡面放著兩套衣裳,還有一雙鞋襪,三塊手帕,全是簇新的,但陣腳卻不算極工整,不像他娘朱氏的活兒。

 倒像是剛學了兩三年針線的堂妹沈瑩做的。當朝百姓家裡的女子拿針線早,五六歲開始跟著孃親縫縫補補,十來歲會做衣裳鞋襪,是為女紅。

 有不讓在家吃閒飯的意思。

 “沈小郎君,”江家的僕人交給他的時候說道:“沈捕頭讓我給你帶個話兒,說你那兩個妹子也都上學去了。”

 沈瑩和沈知朵去上學了?

 到底還是說動了他爺沈山。想來沈瑩做了這些針線來謝他,真是辛苦她了。

 沈持謝過他,又問:“你見著我爹了?他的腿好了沒有?”

 僕人說道:“沈捕頭已在縣衙當差,沈小郎君放心吧。”

 江家你生病了,好了沒有?快告訴阿孃。”

 消息傳回去的晚,她得知後立馬趕來。

 裴惟:“幸得沈兄悉心照料,早好了。”

 都是十多天前的事了。

 裴夫人眼淚汪汪地看著沈持:“多謝你照顧惟兒,”接下道:“我和裴兄同窗摯友,出門在外相互照應是應當的,夫人不要客氣。”

 “真叫我不知道該怎麼謝你,”裴夫人帶著淚花笑了:“你要是用得著的地方,儘管說。”

 沈持:“先謝謝夫人了。”

 裴夫人後沈家的三個女娃兒都在私塾師從女夫子唸書,納罕之餘送了一匹十樣錦給沈家,以示對沈持的感謝。

 濃粉色的料子,正適合沈家三個女娃兒的歲數。大房楊氏狠狠心用那匹布料裁了三套衣裳,給沈瑩姊妹上學穿,新衣上身,滌盪了女娃兒身上的幾分村氣,果然是人靠衣裝,老劉氏叫一聲:“乖乖,個個都成小姐了。”

 沈山眯著眼看了看孫女,忍不住咧嘴笑起來,沈家的日子是越過越有奔頭了。

 他回頭踹了一腳癱在藤椅上的沈涼:“老三,走,下地幹活去。”孫兒輩都在往上走,不能容小兒子再懶下去了。

 秦州府貢院。

 九月初八,這天鄒夫子在講五經之一的《春秋》,講到精彩處,忽然真州案首黃彥霖提問與講課不相關的內容:“夫子,什麼叫‘春秋筆法’?”

 春秋筆法裡的“春秋”確實是《春秋》裡的“春秋”,但春秋筆法和《春秋》的內容關係不大,這要從《春秋》的成書說起。

 《春秋》是孔子根據三家分晉之前三百多年間的歷史刪減編輯而成的史書,那會兒,各國的歷史、人物、事件的素材都寫在竹簡上,《史記》這樣講:“至於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1”

 啥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