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雲小散 作品

第57章 量化交易

 一邊是廣大散戶只能t+1,而量化卻可以t+0,廣大股民就淪為了被割的韭菜,一年多以前,量化的客戶都能賺的盆滿缽滿,監管嚴查,各種制度完善,量化的日子要緊張一段時間了。

 有人在為量化正名,說國外也有量化,似乎找到了量化存在的理由和根據。但國外是t+0制度,而我們是t+1制度。散戶與量化不在同一個起跑線上,這就是不公平。人本來就玩不過機器,在加之量化團隊還有資金和信息的優勢,散戶還被t+1所限制,這麼明顯的不公平。

 在這個市場交易本來就難,應該是所有股民的共識,首先要明白這一點。無論是主觀還是程序化都是一樣,都是在市場上廝殺的!所以別以為程序化交易就簡單了,量化程序交易對股市的影響非常大。

 很多人只看到量化本身可怕,而沒有看到量化背後的東西才更可怕。

 1、規模。量化規模巨大,且統計容易遺漏。財聯社對上海金納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進有個採訪,據後者稱:在三年前的2020年,全市場成交量220萬億左右,由程序化工具、算法工具完成的交易量約在10%-20%。

 2020年前8個月,平均每個月的成交量在20萬億,全年預計達到或超過240萬億,樂觀估計佔比應在20%-30%之間。也就是說,約三分之一是量化交易。 事實上,這個統計可能有很大的遺漏。

 因為能夠統計的,只有機構,及以基金形式存在的量化。還有很多以個人、大戶等非基金形式存在的量化,給遺漏了。我們說量化分為全量化和半量化,前者幾乎絕對用軟件和機器來做,後者加入很大主觀因素,機器軟件只是來執行。

 事實上,量化還可以分為基金式

量化和非基金式量化。前者就是備案的,可以統計的,以基金形式運行的量化,後者是一些大戶、個人以及某些非基金的公司所使用的。

 2、團隊。

 無論是基金形式,還是個人形式,凡是採用量化的,其背後最可怕的不是機器人,而是團隊。個人炒股,無論再天才,都有精力瓶頸。

 我們看到很多大佬規模大了之後,都組建團隊,或者來複盤,或者盤中提醒,或者基本面挖掘,或者做其他研究。

 隨著股票數量的增加和信息傳遞速度的加快,個人再聰明才智,總會感覺心有餘而力不足,團隊的作用就變得不可替代。一些遊資朋友建立核心小群、語音群,其作用就在這裡,其意義就是虛擬團隊。

 量化公司,或者這樣說,凡是使用量化者,無論是大戶還是基金公司,無非是團隊化運作。

 人家是一群人,還輔助軟件,算法,和機器。即使不是量化,不是軟件,不是機器人,就一堆比你聰明又比你人多的人一起復盤研究、一起商討策略、一起盯盤、一起互相提醒,更甚至一起用資金來拉昇某個股票或者某個板塊,都具有個人無與倫比的的優勢。

 團隊和組織形式 這才是真正可怕的地方。無論如何,你喜歡也好,反對也罷,我們已經進入與量化共舞的年代。必須接受這個事實。

 我們在這裡研究量化,剖析量化,不是妖魔化,不是反對,也不是盲目恐懼,而是知己知彼。研究它的優點,學習它。發現它的習性,迴避它的攻擊。然後學會在機器人年代,做好投資程序化交易,為什麼相對於主觀而言容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