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月明 作品

第275章 百萬常備軍

“士兵常年和軍官待在一起,雙方會形成很深的私人關係,很容易拉幫結派。”

這些退役老兵,平日裡不用朝廷花一文錢,去了地方還能維護治安,還能投入生產。

紛紛認為退役制度好,必須要弄起來。

這也是士紳階層滋生的溫床。

“如果大明有五百萬上過戰場的預備役老兵,你們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嗎?”

徐達臉色露出一抹苦笑,深究起來他那句話確實有點這個意思。

沒有退役制度,大明永遠都只有百萬常備軍。

“老兵戰鬥力更強,就活該一輩子生活在軍隊嗎?”

這哪是削弱軍隊戰鬥力,簡直是將軍隊的戰鬥力拉滿了好吧。

“通過教化,可以增加軍隊對大明的忠誠度,統一軍隊的思想,也是提高戰鬥力的一種方式。”

在這裡,陳景恪又提出了一個新的觀點:文明治軍。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不過陳景恪最重視的,並不是這種制度的動員能力,而是此舉可以減輕百姓負擔。

“雄英,你有何良策?快給皇爺爺說說。”

一個大致的框架很快就被拿了出來。

外國學員,連摸都不給摸。

並討論瞭如何配合朱雄英做好教化工作。

“因此,我建議制定一部完整的治軍之法。”

“但更大的問題還是來自於軍方自己內部。”

很多人會說,宋朝保持百萬常備軍是源自於外部壓力。

“在座的諸位已經確定要青史留名。”

眾人愣了一下,立即反應過來,還真是如此啊。

眾人都有些驚訝,繞過文官和百姓接觸?需要軍方配合?

到底是什麼方法?

朝廷治民必須靠文官,但同樣也受制於文官。

“在民間。”

朱元璋將目光看向眾人,問道:“諸卿以為太孫此法如何?”

沒有完整的退役制度,基本就默認終身服役。

一一一.二五三.二零二.六六

“而在於你為華夏文明,為大明,為天下萬民做了什麼。”

本來不少人對他前半句話很不以為然,什麼把人當人看。

屬於國家的最高機密。

然後他們就升起無限好奇,這個帝國計劃到底是什麼?

只是很顯然,知道這個計劃的人並沒有給他們解釋的打算。

朱元璋眉頭一挑,好像還真是這個道理啊。

“三年五年之後,他的想法變了,可能就不想當兵了。”

想要實現這個目標,需要付出極大的行政成本。

“但史冊上會如何評價我們,還要看我們做了什麼。”

“為了軍隊的聲譽,也為了以後能招募到足夠的新兵,必須要改變治軍方式。”

“想要更高的評價,不在於你個人取得了多高的成就。”

“人的想法是會變的,一開始他想去軍中謀一個出身。”

“軍隊也是需要人才加入的,人才在哪?”

眼見眾人的意見統一,陳景恪也終於鬆了口氣。

“如果能夠成功,可以讓朝廷繞過文官直接向百姓傳達信息。”

陳景恪自然知道他的意思,就說道:

“諸位,太孫有個計劃,需要軍方的配合。”

“文官再想欺上瞞下,就要承擔更大的風險……”

“經過教育的退役士兵進入民間,就是一個個現成的先生,可以影響民間的風氣。”

這是他們通過實踐得出來的結論,不是三言兩語就能扭轉的。

“士卒犯了錯該如何處罰,最好有一個標準,不能任由軍官喜好來。”

“只要合理安排好,並不會影響戰鬥力。”

眾人不禁頷首,從這個角度來看,確實如此。

如果朝廷有需要,可以隨時徵召他們參軍,到時候稍加訓練就能形成戰鬥力。

“一個池塘如果沒有活水注入,就會發臭變成一灘死水。”

朱元璋的表情則有點不自然,你小子指桑罵槐是不。

陳景恪很少擺出如此強硬的態度,基本都是以說服為主。

至於細節,則還需要進一步完善。

於是朱雄英就將自己的計劃展開說了一遍。

宋朝真正的戰兵也就三五十萬左右,數量更多的是沒啥戰鬥力的廂軍。

為了身後名著想,都必須表現的仁慈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