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玉武士恪 作品

第452章 大司農小試牛刀

  開中鹽法關鍵就是要朝廷先壟斷控制鹽,這樣商人想要獲得鹽販賣,那就得先幫朝廷運送糧草軍需要到邊關換引,或者是他們自己採買販運糧草到邊關換引。

  這個開中鹽法的最關鍵,就是得讓鹽商幫忙的同時,得有足夠的利益吸引,這趟下來,他們得賺錢,甚至可能得比以前賺的多,那才有積極性。

  之前武懷玉的這個建議,朝廷討論論,但杜如晦等宰相當時反對聲音較大,認為此法複雜,影響較大,執行也較困難,所以擱置了。

  如今武懷玉做了計相,他也不可能直接變出錢糧來,更沒有那本事直接把大批糧草軍需送到邊關。

  食鹽專賣,這是如今已經確定的新政策,也有了開中鹽法的基礎。

  鹽專賣政策,在朝中也是受到一些攻擊的,但李世民也知道國庫空虛,為了解決財政問題,也只能如此。

  朝廷缺糧,那就鹽換糧,朝廷難以承擔運輸和耗費,那就把他變成一個生意,讓商人來。

  “具體之法呢?”太府卿韓仲良問。

  當初武懷玉上開中鹽法時,韓仲良就是民部尚書,他也是反對者之一。

  “方法也不復雜,如今朝廷已實行鹽專賣,各個鹽場都實行民制官收,商運商賣的政策,與以前唯一一同之處,就是現在鹽生產出來後,要先定等估價,然後專賣給朝廷,收入各鹽倉之中,不能直接發賣。

  鹽商也只能從朝廷鹽倉買鹽。

  現在不過是把直接拿錢到鹽倉賣鹽,改為先運糧草到邊關換鹽引,再去鹽倉支鹽。”

  “此法太過複雜吧?”韓仲良依然不太看法。

  “也不用全部都用開中法,我們先估算出邊關所需糧草,然後張榜招商報中,鹽商要先承接任務,然後自己採買或是隻替朝廷運輸,完成任務後換引,再到鹽場支鹽,最後販賣市易。”

  開中的鹽到時肯定價格要比直接到鹽倉交稅取引買鹽要便宜一些,得讓利。

  只要提前報中,就是把需要的糧草布匹等軍需預算好,制訂好折算的價格、運費,公開招商,比較公開透明,給商人留足利潤,吸引他們承接。

  直接自己採辦糧草物資等運到邊關,還是隻承擔運輸任務,都有不同的價格,朝廷最後都是折成鹽引支付。

  “看似朝廷不花一文錢,既解決糧草布匹等軍需,還不用承擔運輸,不用徵召百姓,也不用承擔路上耗費,但,就算鹽專賣,可鹽也是朝廷從鹽場買來的,也還是花錢的,這不還得國庫支出嗎?”

  “那跟直接國庫出錢採買、徵民夫運輸有什麼區別?”韓仲良置疑。

  武懷玉的回答是官辦改商辦,能夠更加靈活和有效率,官府徵召一批民夫運輸糧草支邊,其效率是很低下,而且對百姓農耕生產等影響很大,但商人很多都是有現成的渠道、人手、車馬等工具,他們效率更高。

  甚至他們採買物資等,也更靈活高效,這是事實。

  當然,開中法還能減少一些中間的環節,朝廷賣鹽得錢,再採買物資,再徵發民夫運輸,這環節就比較複雜。

  直接改成開中鹽法,報中招商、運糧換引、憑引取鹽,朝廷要做的可就少的多。

  官府的效率成本,可是比商人高的多。

  開中所需鹽之外的餘鹽,可以直接賣給鹽商,不用運糧換引,但這個鹽價肯定要高一些,利潤得比開中法賺的少。

  這樣才能刺激商人們運糧供邊,甚至還能促使一些商人直接在邊疆墾荒種地,到時直接就能以邊地之糧就近開中換引,糧食運輸本來最大的成本就是路上的耗費,尤其是遠距離的,如果能夠邊地搞商屯種糧,那利潤更高。

  這樣結果就是商人得利,朝廷也得利,畢竟邊疆地廣人稀,需要開發,邊疆鎮守軍隊,更需要糧草。

  如果邊地就能產出供應,這對朝廷來說當然是最好的。

  但不管行不行開中法,如今朝廷行鹽專賣法,要以鹽引支鹽,那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有多少鹽才能發多少引,絕不能濫發鹽引,那會引發無窮後患。

  鹽引就得是個簡單的憑證,是買鹽的資格憑證,憑鹽引取相應鹽數量,同時付錢、交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