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玉武士恪 作品

第452章 大司農小試牛刀


                 四大金剛對武懷玉很客氣。

  但懷玉知道這些都是道行很深的老狐狸,沒有一個好相與的。

  在民部尚書的辦公室裡,跟國家財政三衙的主要官員們見面碰頭,以後自己主管財政,主要依靠的還是這兩侍郎兩卿,以及四位郎中和兩少卿了。

  “請大家回去後,把各自主管部門的賬目都盤點總結一下,下次度支會議上,咱們一起審計審計。”

  武懷玉這個計相,奉旨主管財政,最關鍵的就是專判度支這個頭銜。

  民部尚書管不了太府寺和司農寺,但專判度支可以。

  有了二十四案後,其實就有了一個非正式的度支使衙,統領著民部、司農寺、太府寺,武懷玉這個度支使掌全國錢穀出納、均衡財政收支。

  新官上任總要燒三把火。

  武懷玉認為眼下最重要的還是把組織等理順,畢竟以前沒有這麼個度支使。

  理清賬本,搞清家底,接下來就是要量入為出,制訂財政預算,加強審計出納。

  增加新的財源也是重中之重。

  他不是來查舊賬清老底的,他這計相的主要任務是給皇帝搞錢,至於以前的賬是不是有問題,官吏們貪汙、虧空這些,不是首要的。

  明年秋天對突厥頡利發起討伐總攻,已經正式列入大唐的戰略計劃之中,時間都已經定好了,各部門都要圍繞這個計劃行動起來。

  皇帝還特意升李靖為兵部尚書,著手負責討伐作戰計劃,武懷玉身為計相,那錢糧這塊他必須得擔負起來,要保障後勤。

  等到明年秋天出兵,要是他們準備不足,那到時這三衙的人都承擔不起後果。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武懷玉不但得為朝廷籌到足夠的軍糧馬草,還得想辦法把糧草轉運到邊疆前線備用,這些都很考驗。

  司農卿竇靜有些迫不急待的問懷玉有什麼好辦法,他是負責國家糧食倉儲、出納的,現在壓力一點不比武懷玉小。

  雖說他是武德宰相竇抗之子,當今天子的表兄,還曾做過幷州總管,又是貞觀第一任司農卿,可對於眼下的任務還是感覺到無力。

  一來朝廷每年收到的正租糧食有限,司農寺每年為向關中轉運不足的漕糧,就一直是焦頭爛額,江淮的糧轉運長安,路上消耗花費的,倍於糧食本身。

  特別是陝州那段不能通航,得在山裡幾百裡轉運的山道,每一年都得是一項大工程,得全力以赴。

  現在只剩下一年半時間,朝廷說要準備十萬大軍的作戰的糧草,還得提前儲備到幽、並、靈、夏、朔、雲等邊地。

  “我說實話,咱們司農寺現在根本沒有足夠的糧草,也沒有這能力轉運這麼多糧草,”

  大表哥也年近花甲,滿頭花白頭髮,這司農卿不好當,光是要保證長安的糧食供應,保證百官祿米,都已經夠難的了。

  “大司農有何良策呢?”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我也沒什麼辦法,時間太短了,一年半時間,地裡也長不出那麼多糧食來,我唯一能想到的辦法,就是在河朔邊地墾荒屯田,但這也只是杯水車薪。”

  竇靜希望武懷玉想辦法。

  其它三大金剛也都不吭聲看著懷玉。

  “我倒是有一個對策,”武懷玉不慌不忙,今天本來不想談這些,本只是簡單的打個招呼的,可既然四大金剛上來就要見真章,那也只好露兩手了。

  “大司農剛說的那些確實是比較棘手的問題,但也不是沒有解決之法,關鍵就在於鹽。”

  “鹽?”

  明明是糧食的事,怎麼說到鹽上去了,竇靜疑惑。

  武懷玉看著他,他跟駙馬竇誕長的挺像,兩人是親哥倆,竇駙馬外放梁州都督,都督梁洋巴興等六州軍事,哥倆一個外出一個回京。

  “當初我隨竇侍郎去隴右隨軍的時候,就遇到過糧草軍需短缺的問題,當時我發現在秦渭有三個大鹽場,當地百姓利用豐富的鹽泉製鹽,得利頗豐,而隴右百姓也能吃到較便宜的鹽,甚至周邊的羌氐部落,也牽牛販馬來換鹽。”

  “我曾向陛下獻過一策,開中鹽法,朝廷對鹽專賣,民制官收,商運商賣。朝廷鼓勵商人運送糧草軍需要到邊關,然後換取鹽引,拿著鹽引再到鹽倉取鹽販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