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不語 作品

第135章 對手的立場

    “如此一來,陛下如何能怪責於張氏?”

    閔珪幾人面面相覷。

    怎麼說到這裡,還說起張延齡有功勞?內閣商議了半天,就是這麼個結果?

    元守直道:“賓之,當日太子出宮與人毆鬥,多半為張某暗中挑唆,太子出宮本就為錯……”

    李東陽語氣冰冷道:“說諸位沒有設身處地去思考問題,諸位還真是,現在不是張氏有無過錯,而在於陛下認為他有對錯與否。”

    “這……豈能以天子好惡,區分對錯?”元守直還就是認死理。

    李東陽好像突然就明白了為何張延齡每次都能“得逞”。

    眼前就是一群犟驢。

    出了問題從來不思考自己的思維模式是否有問題,只會覺得問題出在別人身上,認死理。

    關鍵是就算全天下的人都覺得張延齡有錯,只要皇帝覺得張延齡沒錯,那張延齡就是屁事都沒有,因為全天下可以懲治張延齡的也只有皇帝一人。

    你們連這道理都不明白,跑來跟我講什麼理?

    李東陽暗說:“張延齡看事,比誰都門清。”

    張延齡做事從不管對錯,只管符不符合皇帝的意願,這也是張延齡能做那麼多在文官看來窮兇極惡的錯事,而不被追責的原因。

    “再說第二件。”

    “是參劾張氏跟英國公毆鬥之事,以我所知,英國公帶人的確是有與建昌伯毆鬥的跡象,但也多出於施壓。”李東陽都懶得去解釋第一件,直接說第二件。

    元守直不解道:“既有此等狀況,為何不上報?”

    李東陽皺眉道:“上報?如何上報?諸位可知張氏跟英國公的過節起自何處?最後又因何冰釋前嫌?只因司禮監蕭某出面調停?”

    一個個面面相覷,誰都無法回答他此問題。

    “諸位連前因後果都不知曉,卻指望以此事來扳倒張氏,是否太過想當然?”

    “這……”

    在場幾人都有些掛不住面子。

    你李東陽真是好大的脾氣,我們來找你問策,你上來就是一頓抨擊。

    說得好像我們都是錯的,只有你能看清楚局勢一樣。

    李東陽道:“張氏以利與英國公交惡,以至不得不用太子出面以惡制惡,再以利收攏英國公,自始至終他都把分寸拿捏得很好,正是因為這樣,他才能在事後全身而退。”

    “……”

    “諸位想必也知道,要行鹽政之改革有多難,但張氏竟找到曬鹽之法,清理鹽場之積弊,並以此提高官鹽產量,無論他改變此事冒多大之風險,朝廷是否有冒險之必要,但至少陛下對他信任有加,事成之後他也便是陛下心目中的功臣。”

    “若以此來參劾他擾亂鹽政,必定無法成功,此為第三件劾他之事所不成之因。”

    李東陽一連把三條參劾張延齡的罪狀,都找到了合理的說法,證明了皇帝為何不會拿這三件事懲治張延齡。

    站在他的立場上,分析了對手張延齡用計得失。

    元守直急了,道:“可他改鹽引支兌之法,便是亂大明鹽政之本。”

    李東陽長長嘆口氣道:“還是那句話,諸位在參劾他的同時,可有想過,若是現在陛下的立場上,可還有更好的辦法去解決問題?或是誰能比張氏在鹽務上更有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