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喝咖啡的柯基 作品

第二百五十六章 禾下乘涼夢

李宗槐從悲傷的情緒之中抽離出來後,便立刻恢復了本性,又在楊秉耳側喋喋不休的問起許許多多的問題。

隨行諸多騎兵雖然不過是僅僅幾日的交情,不過卻是有著同生共死並肩作戰的經歷在,讓他體驗到了軍中的戰友情誼。

明白了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是何種的情誼,這對於他這場西北之行是一場難得的經歷,無形中也讓他成長了許多。

楊秉也正是看出了這一點,對於李宗槐不厭其煩的問詢都是耐心的回答著,他所希望的是他不僅僅是他楊秉身邊的隨從而已。

忽地有一個年輕人站在他的面前向楊秉作揖行禮:“先生看起來卻是有些熟悉,可是舊地重遊?”

李宗槐看著眼前人卻是瞪大了眼睛,面前的人皮膚粗糙黝黑就像是耕種的農人,一身筒袖襦也就是粗布麻衣,百姓之中極為常見的服飾。

可是他的行為舉止卻是像書院裡出來的學子一樣這種違和感讓他訝然,莫要說是汴京即使是聖人教化之地也無法做到讓耕種的農人都守禮和行禮。

倒不是說農人愚鈍不堪,而是知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整日在思慮著還如何填飽讀肚子的人,又如何去遵從所謂的禮節。

在綏德學宮之中並沒有過多的繁文縟節,可是卻是對於儒家的禮達到了苛求的地步,克己復禮和嚴於律己,並不是那些流於表面的禮節。

所以才會有越來越多的大儒和名士這樣的讀書人留在了這裡,在這裡沒有勾心鬥角爭權奪利,他麼都是一心研究學問,他們都是以仁為核心的禮,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學宮之中認為禮乃是人之情感的真實體現,不僅僅表現在言行舉止之中,這也與知與行而對應,行而不知非真行。

他之所以會如此熟悉的緣故,那是因為學宮之中有鄉人所鑄的石像,面容就是與楊秉有近五成像,在石像之下寫著這樣的一句話:“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以此激勵學宮的學子。

而石像在大成殿側,只有他們初入學宮的學子方才會在大成殿之中拜見先聖孔夫子,在看見殿外的石像。

所以時間日趨久遠他的腦海之中也僅僅留下了一些短暫印象,將楊秉的石像放在大成殿之外已經是很高的讚譽了!

石像標註名姓,若無人去解釋根本無人知曉其身份,而方壽的性子敦實若不是有人主動去介紹他也不會主動問及。

所以至今他都不知道那大成殿的石像身份是誰,楊秉溫聲笑道:“這位小郎君是如何知道我乃是舊地重逢,而不是一直定居在此”。

如今的楊秉還未至而立之年,說起話來卻是老氣橫秋可是卻無人覺得突兀,而方壽也是直接答道:“學生,是從先生的眼中看出來的!”

雖然方壽看起來有些溫敦,但是卻是心思最為細膩的人,有人覺得他木訥那是因為他完全身心的沉浸在一件事裡。

楊秉一身青色對襟長袍笑容溫煦,讓方壽未曾生出任何的隔閡所以說起話時也輕鬆許多。

方壽今日回到縣裡,是因為前些日子在鄉里選種栽種,從其他的地方買來了許多的稻種,分析了各品種不同的性能,擇優選用,精心培育。

這各類的農作物品種有近八十多種,所需要耗費的時間是極為冗長的,他如今能夠借鑑的書籍都是前人之作,其中西漢氾勝的《氾勝之書》還有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最為全面。

不過二者相較比而言後者《齊民要術》有更為全面的農學體系,如今的他正在研究著如何恢復、提高土壤肥力的辦法,只是因時、因地、因作物品種而異,不能整齊劃一。

他如今還有緊要事情,所以也是匆匆行禮道:“學生乃是綏德學宮的方壽,見過先生!”

“如今有些急事,便在此處與先生拜別!”

便是急切匆匆的想要去學宮之中,查找一些藏書之中可有自己所想要的東西,如今的綏德學宮之中書籍眾多,囊括眾多天文,農學,歷算等等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