帥帥辛普森 作品

第二百一十八章:兩聖論道,天理如刀!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此話一出,蘇長歌嘆了口氣。

    “你這太過理想化。”

    “神州遼闊,郡縣無數,鄉村更是多如牛毛,如何監督的過來?”

    蘇長歌開口。

    “事在人為。”

    “不做怎麼知道做不到!”

    朱聖回答。

    聞言,蘇長歌頓時語塞。

    好傢伙,你這不是一言以蔽之嗎?事在人為,你讓我怎麼接?

    這就跟我同你談論一件事情的可行性,中間有哪些弊處,結果你說一句努把力,克服困難,這不就是盲目自信嗎?

    也正是因此。

    蘇長歌準備換個方向談論。

    “行,即便你能做到。”

    “可你有無想過,天理是什麼?三綱五常憑什麼被定為天理?”

    “聖人之言,亦要結合他們所處的時代,而你所言天理,不過是你以為的罷了,然後便想以此加諸在世間百姓的身上。”

    “如此,豈不是以一人之心治世?”

    蘇長歌開口。

    說實話,提倡道德不是壞事。

    弘揚大晉正能量。

    可將道德與天理掛鉤,同時以自己的道德作為衡量標準,這就過分了。

    就好比三綱五常中的夫為妻綱,不是打拳,而是隨著社會進步,生產力發展,女人自然而然不滿足成為男人的附庸‘物品’。

    當然,要是按朱聖這樣走的話。

    社會很難進步。

    畢竟人慾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力。

    如果人人安分守己,墨守成規,世間將成為一灘死水,思想將被天理禁錮。

    也就在蘇長歌說完。

    朱聖開口了。

    “這便是你剛才提到的第三點。”

    “理念之爭。”

    朱聖幽幽一嘆,瞥了眼下方百姓和臺上的文武百官、太子趙炆。

    “這也是世人產生爭執最主要的原因,就如你我一樣,一人一義,十人十義,百人百義,千人千義,誰都覺得自己是對的。”

    “每個人行事都有自己的道理。”

    “你覺得我做得不對,我認為自己在做對的事,這便產生了矛盾。”

    “聖人尚且如此,況乎百姓?”

    說到這,朱聖繼續開口:“蘇長歌,你可曾讀過墨子的尚同與尚賢?”

    “天下大亂,皆因人以己義,攻他人之義,以至於父子兄弟作怨惡離散,不能相和合,天下百姓,皆是義不同者為仇寇。”

    “也正是這樣,欲使天下大同。”

    “必先使天下百姓同義!”

    “此義非本聖之義,乃上蒼之義,往來聖賢之義,天下百姓同之則大治。”

    話音落下。

    蘇長歌陷入了沉默。

    沒想到朱聖會說出墨家的道理。

    但轉念一想又很正常。

    不管這人是朱聖還是董聖,兩人既為聖人,必然通達學問。

    而這尚同和尚賢之念,也有一定道理,一個王朝想繁榮興盛,自然要賢者執政,百姓全身心支持,社會各階級同心協力。

    說白了就是普世價值觀。

    為道德定個底線。

    給天下百姓做個參考,一旦行為越過這個底線就是不道德。

    不過,眼前的朱聖卻顯得太過激進。

    尚同、尚賢的理念沒錯。

    可你以儒立教,將天理,也就是將三綱五常那套道德學問作為普世價值。

    然後再以此強行否定他人的道義和理念,這就有些不講道理,或許剛開始會有成效,可越到後面就越沉悶,天下再無新意。

    也正是因此。

    蘇長歌自然要進行反駁。

    “我承認。”

    “推行普世義理有益於天下。”

    “尚同之理無錯。”

    “但朱聖你卻不該將它教條化,三綱五常,三從四德是否正確。”

    “應該由百姓通過個人獨立思考來進行判斷,而不是一味盲從,你所行之事,乃是以儒教愚民,禁錮百姓思想自由。”

    蘇長歌開口。

    認可了尚同的理念,但不贊同理學的道德即是天理那套體系。

    “那你覺得當如何?”

    朱聖此時反問一句。

    畢竟挑毛病簡單,只要一張嘴就可以,詳情可以參考御史。

    “吾以為,為儒者當引導世人踏上正途,使世人擁有積極的價值觀,能夠獨立思考,道德律己,法律律人,如此即可。”

    蘇長歌開口。

    聞言,朱聖臉上露出幾分冷笑。

    “你這樣要多久?”

    “天下百姓生生不息,單靠儒者引導,百姓自律,幾乎不可能實現。”

    朱聖繼續言道:“況且,一個人如果沒有知識,沒有能力,他就會平平淡淡的過完這一生,如果他有了智慧和你所謂的獨立思考,就會滋生出相匹配的人慾。”

    “你覺得,這時他還會甘願耕種嗎?”

    “可天下土地就這麼多。”

    “貧者不甘,又想索取更多,必然會生出紛爭,如此還談和大同?”

    話音剛落。

    蘇長歌很快就反駁了回去。

    “所以你就愚民?你就抹殺百姓上升的念頭,讓他們安於貧窮?”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朱聖不甘示弱:“本聖非是愚民,只是讓他們在規則下上升!”

    “難道在你蘇長歌眼裡,貧者只要有上升的念頭,就可以不折手段,違背道德去做事?我行之事,非是讓百姓安於貧窮,而是安於現狀!以良善手段去賺取錢財!”

    話音剛落。

    “你這話簡直是自相矛盾。”

    “一個人如果沒有知識,沒有能力,如何能賺取錢財?”

    蘇長歌開口,他此刻也有了火氣。

    在他看來。

    朱聖這完全是生拉硬扯。

    既剝奪了百姓獨立思考的能力,又說給了上升機會。

    這算什麼上升機會?

    “百姓有其田,可以自食其力!”

    朱聖理直氣壯的喊道。

    在他看來。

    只要天下風調雨順,官員清正廉明,人人皆可以靠種田養活自己。

    若是碰上什麼大災大難,朝廷自然會出錢出力,賑濟救災,百姓一樣可以度過災年,這樣天下就能永遠處於大同的狀態。

    聽到這話,蘇長歌也有點被逗笑。

    說半天就是小農經濟。

    “三畝之田,可以養活一人,三口之家想活命至少需要九畝田。”

    “若生下子嗣超過兩人便要忍飢挨餓。”

    “生下三人入不敷出。”

    “待到子嗣長大後,此田可還能養家餬口?百姓可還能自食其力?”

    蘇長歌直接出言質問,對方這完全就是不懂經濟,或者說侷限於所處時代,認為百姓只要自食其力,就能好好活下去。

    卻忘了。

    有時候百姓想自食其力都很難。

    而隨著聲音響起。

    朱聖站在原地沉低頭沉思,但很快便重新抬起頭看向蘇長歌。

    “你此言的確有理,民多粥少,田地會被百姓分之殆盡,不過這也並非不能解決,每家限生兩子就不用擔心此問題。”

    朱聖開口。

    話剛落就被蘇長歌給懟回去。

    “生兩子?”

    “假使你是百姓,只能生兩子,若全是女兒呢?難不成棄之荒野?”

    蘇長歌是真的被整麻掉了。

    這位董聖是真不懂。

    他估計一心只想著道德學問,而忽略了百姓需求,這跟當初的亞聖有點像。

    論道德思想,學問境界,的確是一等一的強,但真到了治國就軟腳蝦,好聽點是考慮問題不全面,難聽點就是自以為是。

    在這點上禮聖顯然是聖人之最。

    否則也不會一統神州。

    此時,聽到蘇長歌的質問,朱聖瞬間頭大的不行,覺得很是棘手。

    畢竟百姓講究傳宗接代,男丁創造的價值也比女兒要多,只能生兩個的情況下,當然生兒子划算,女兒只要扔掉或者為奴為婢。

    至於勾欄那種骯髒之地。

    他絕不容許開放!

    那麼生育和土地不足的問題該怎麼解決呢?這題幾乎是無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