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一 作品

第二十九章 爐火純青

淬火後還要回火,鍛件淬火後硬度變高了,但脆性大了,容易變形,甚至出現細小的裂紋。可將之重新放回火爐加溫來調整硬度。最後是澤油。所謂澤油,就是在鐵器回火後趁高溫尚存,迅速夾塊豬肉(或直接用植物油,甚至豬皮也可以),將豬肉豬皮貼到器具上反覆摩擦,鐵器的高溫使豬肉滲出豬油塗抹在器具上,這既有助於提高光澤,又能使得器具長時間不生鏽。

最後一環是驗收,當祥迪明打完一把鋤,阮師傅都會拿在手裡翻來覆去地看看、照照,這裡敲敲那兒敲敲,再看看,實在挑不出什麼毛病,才把鋤放在農具部賣,成品有犁、耙、鋤、鎬、鐮等農具,經他打製的鐮刀、鐵鍬,斧頭都有鋒利的嘴唇。也有部分生活用品,如菜刀、鍋鏟、刨刀、剪刀、鐵鍋等,此外還有如門環、泡釘、門插、等。阮師傅驗收對每一件成品都是一絲不苟,就連鐵釘也從不馬虎。

.三年後,祥迪明在趙俊傑的輔導及自己堅持不懈地自學下,已與趙俊傑相同,達到了初一水平,技藝已與師傅不相上下,他們的打鐵本領都非常精湛、倆人配合默契,打鐵鋪裡每年打出的近萬件鐵器都由師徒二人合作完成。師徒兩人打出來的刀具十分鋒利無比,全是削鐵如泥的搶手好貨,方圓十里八鋪無人不知。嚴師出高徒,祥迪明技藝爐火純青,人們極為欽佩。

阮師傅還應邀打製3件藏品,是杭州收藏界一位資深人士定製的;其中兩件是“鯉魚跳龍門”裡的小鯉魚,另一件是一把大刀。

那位收藏家讓他們打小鯉魚時,給他們看了小鯉魚的圖片,阮師傅心裡就有數了。讓打大刀時,只說了句‘想要一把威武、有氣勢的大刀’,儘管打鐵半個世紀,這樣的要求還是讓阮師傅覺得充滿挑戰,他本想回絕,可祥迪明卻拉了拉他的衣角胸有成竹地說:“師傅,接下吧。”師傅望了望他志在必得的樣子,也就接下了,但有約在先,沒有鋒刃,只作觀賞。對方也同意。他與祥迪明一起精心策劃後,設計出了一把別開生面,別具匠心,威武有氣勢的新型大刀。定主看了圖紙後非常滿意,才開始鍛打。而這兩條小鯉魚是小爐工藝,儘管都是打鐵,但在工藝上有很大的差別,可是觸類旁通。打製這三件藏品時,為了不受干擾,師徒謝絕一切來訪,把自己關在打鐵鋪裡,一個環節接一個環節,研究商量,親力親為,靜下心來幹活。歷時十五天,師徒終於打製出令自己滿意的小鯉魚及大刀,拿到3件藏品後,收藏家非常滿意,師徒也從中悟到了,“藝無止境,永遠都要用心學!”的真諦。以後來訂製藏品的越來越多,可既然是藏品也不能多打,只能經常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