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泡茶加冰 作品

第80章 玄奘

【而高昌國的覆滅這個還有個有意思的事兒。



絲綢之路在西域這裡大體可以分為北道、中道、南道。



其中南道的鄯善、精絕、于闐這條線在隋末已經廢棄,至於廢棄的原因,歸來時的玄奘寫在了遊記裡:



尼壤城已經被沙漠吞沒,周圍僅能依靠一個三四里寬的大澤過日子,路非常難走,這個尼壤城就是公元三世紀時候的精絕古國,滅亡多半就是因為土地沙漠化,綠洲消失。



這種情況下能走的只有中道和北道,但這兩條道捱得特別近,而且北道的伊吾在貞觀四年就主動投唐了。



這種情況下高昌國就實際上成了扼守絲綢之路的咽喉要地,但其不僅不投,還跟二鳳呲牙咧嘴的。



這就別怪小心眼的二鳳找你麻煩了。



平高昌的戰爭幾乎是二鳳一人一意孤行平下來的。



貞觀十三年十二月,太宗令唐軍鐵騎兵發高昌。



公卿近臣都勸:陛下啊,那麼遠怎麼打,打下來也不好守,別了吧。



“帝不聽”。



貞觀十四年八月,高昌被滅。



對於高昌的處理意見,公卿近臣再次眾說紛紜。



魏徵反對,認為首惡已死,羈縻就行,屯守是耗費錢財,得不償失。



並且還說如果派兵駐守的話,戍卒百人能死七八十個。



褚遂良反對,認為派兵戍守此地是勞民傷財,建議立高昌王,質其子就行。



“帝不聽”。



對於高昌的判斷是少見的貞觀群臣集體看走眼的事件,因為此時正值吐蕃的國力上升期。



此時二鳳如果沒有力排眾議率先拿下高昌,那麼等吐蕃崛起後,大唐經營西域的窗口就會被徹底關閉。



到了那時如果想經營西域,需要耗費的代價可能是滅高昌的數十上百倍。



而有了安息做支點之後,貞觀十八年的焉耆都護府,二十二年滅龜茲設安西四鎮。



再到高宗顯慶四年滅西突厥,一系列的軍事行動就顯得水到渠成了。



所以後來岑文本還專門上疏拍馬屁:高昌之平定,全賴兩個人。



一個是陛下聖明遠見,一個是侯君集打仗有方,至於其他朝臣,全是幫倒忙的!



魏徵空想的駐軍死十之七八也沒有發生,貞觀十六年郭孝恪去西州當刺史,寫下了見聞。



途徑高昌舊都,當時的戍卒皆有歡心。】



杜如晦看完感覺自己都不用回頭,都能想象得到陛下現在臉上是個什麼表情。



事實也是這樣,杜如晦都沒回頭,就聽到後面陛下的聲音:



“玄成啊,汝以為,這高昌國當不當滅?”



聲音很是和藹,但是蘊含在其中的雀躍只要是個人就都能聽出來。



魏徵不卑不亢:



“臣以為,既已得知高昌國主明歲前來朝貢,如今討論如此問題,不合時宜。”



李世民自討了個沒趣,撇撇嘴臉上笑容不減。



英明的決定本身沒什麼,但力排眾議的英明決定被千年後的後輩肯定,那爽快感簡直無以復加。



沒看連侯君集都笑的合不攏嘴嗎?



滅國之功是多少武將的夢想?而如今已經被光幕提前告知,怎能不歡欣鼓舞?



如此開心的侯君集心裡甚至冒出來了一個不合時宜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