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TqcsLV 作品

第二十九章 武當山四

 瓊臺周圍的景色堪稱人間仙境:群山入雲,峰巖藏幽,松竹梳風,溪泉潺潺,遊賞其間,如入遊仙之宅。因其地處天柱峰東南麓,距天柱峰還有一二十里的路程,長期以來遊人少至。但隨著武當索道的修建,瓊臺中觀因是武當索道的起始點,這裡開始成為重要的遊客集散地。

 至於位於武當山後山的九道河景區,則素有“武當山後花園”之美譽。這裡為古時川、陝等地香客朝聖的後山神道,沿途有桃花洞、天書谷、黑龍潭、雙廟埡瀑布、高家巖瀑布以及泰山廟等景點,風光秀麗,民俗古樸,被稱之為“武當民歌村”的呂家河村,更以“漢民族民歌第一村”的盛名而聞名中外。

 由於受到時間、精力等各種因素的限制,五龍宮和九道河兩個景區往往成為遊客的捨棄對象。但金頂景區卻是遊山者唯一不可捨棄,不能不遊的所在。這不僅僅因為它景點密佈,景色絕佳,還因為它具有非攀登者難得身臨絕頂之樂趣的獨特魅力,民間因有“未到金頂,不算到武當”之說。

 不過,武當索道的修建,開始打破了“步行登頂”的古老傳統。索道的上站便設在距金殿下方僅100米處的繡球峰和獅子峰之間,從瓊臺至此僅需25分鐘,大多數遊人自然是樂從其便了。但那份登山者才能品味得出的征服者的樂趣,自然是淡了幾分。

 為充分領略攀登的樂趣,你不妨沿朝天宮右側的登山磴道,經一天門、二天門、三天門而直趨金頂。腳下的路,時而凌虛直上峰巔,時而又滑向幽深的谷底,當你正為跋涉的艱難而揮汗不止時,那倚天而築的石砌皇城以及城頭上依稀可辨的“西天門”三字又會與你不期而遇。由此折向朝聖門,龐大的金頂建築群便會向你敞開它博大的胸懷。

 位於天柱峰紫金城南天門外的太和宮,建於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原有殿宇廳堂510間,均依山傍巖而建,煙樹雲海之間倍顯瑰麗。明人孫應鰲曾在《太和宮》一詩中寫道:“天柱開金闕,虹梁綴玉墀。勢雄中漢表,氣渾太初時。日月抵雙璧,神靈肅萬儀。名山遊歷遍,誰似此山奇?”如今僅存正殿、朝拜殿和鐘鼓樓等建築。

 鐘鼓樓內懸掛著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鑄造的巨型飾龍紐銅鐘,擊之萬山回應,如滾驚雷。

 太和宮側平地崛起一峰,因形如蓮花,故有“小蓮峰”之稱。用隸書刻在峰巖上的“一柱擎天”四字,蒼勁古樸,別具一格。峰頂崇臺上所置銅殿,鑄於元朝大德十一年(1307年),為我國現存的最早的一座銅殿,是價值連城的珍品。由於它原置於天柱峰上,明朝建金殿時將其轉運到這裡,所以人們將其稱之為“轉運殿”。據說繞殿轉上一週,便可時來運轉。

 從朝拜殿右折而下,即達皇經堂。這裡保存著一面碩大的古銅鏡,其直徑達1.23米,厚1釐米多。鏡背鑄有“玄天上帝”字樣和兩條繞鏡鈕而飛的龍。據銘文所載,此鏡重達數百斤,是明正德年間由河南開封某縣信士捐資鑄造並送往武當山的。有人認為,此即民間傳說經常提到的照妖鏡。

 過南天門往上,便進入了紫金城(亦稱皇城)。這座建於明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的紫金城,周不過三里,高卻達數丈,由重達千斤的條石依巖砌成。四座石雕天門雄踞四方,造型莊嚴,形如天闕。遠遠望去,猶如一道絢麗璀燦的光圈環繞著金殿,又酷似一條盤繞著金頂的金蛇,與那座秀聳天外,狀若龜首的天柱峰恰好構成一幅美侖美奐,玄妙無比的玄武圖。這究竟是美景天成,還是或多或少地摻入了人為的成份?看來還有待專家考證後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由此再攀援迴腸九轉,面壁而立的“九連磴”,即是天柱峰的極頂。其巔峰拔空削立,傍無依附,猶如金鑄玉琢的寶柱,雄屹眾峰之中,素以“一柱擎天”而名標天下。

 重簷疊脊,翼角飛舉的金殿,便安放在這裡。這是一座銅鑄鎏金的宮殿式建築,為臺閣式四坡重簷結構,面闊進深均為三間,高5.54米,寬5.8米,進深4.2米。其銅鑄部件全由鉚榫拼合焊接而成,因嚴絲合縫,密不透風,殿內空氣不能形成對流,故殿內神燈長明不滅。至今殿外山風呼嘯,殿內神燈火苗卻一絲不搖;眼看大雪飄入殿內,可到門口又被頂了出去。但民間傳說卻說是因有“避風珠”的緣故:這是一顆懸掛在殿中藻井上的銅質鎏金寶珠,據說是它鎮住了山風,故殿內神燈長明不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