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很無奈 作品

第165章 動亂根源

 第二個政策就是交通了,想要富先修路,這是從古代到現代都不變的真理。 

 古代交通不發達,中原地區如此,嶺南這種橫山俊嶺之地就更為嚴重了。 

 一個地方就算有什麼非常好的土特產,賣不出去,那也等於白搭,而且交通不便,就等於信息流通緩慢,那對朝廷治理來說,也是一件麻煩之事。 

 古代的交通並不發達,信息也是不暢通的,李白曾經在自己的詩中說過,蜀地這個地方,很容易就會發生擁兵造反的事情。 

 為什麼此地容易發生呢?就是因為這裡處於邊遠地區,交通不發達,信息閉塞。 

 所以就算發生了造反的事情,朝廷也要很晚才發現。造反這種事,最容易撲滅是在萌芽狀態。但是因為信息不暢通,所以,直到造反聲勢已經很大,政府才會發現,這樣往往會費很大的精力 

 所以,改善交通,也就成了一個必做之策。 

 第三個政策就是教育了。 

 如果說發展農業和改善交通是為了穩定民生的話,那麼發展教育事業那就是徹底的讓嶺南之人自主富強了。 

 想要發展,就肯定需要有一定數量和質量的人才,如果嶺南一直保持大部分部落都是目不識丁的原始部落的話,何談發展啊。 

 發展教育,不僅是國家治理的需要,也能讓民眾知道國家在幹什麼,不輕易被利用,也為國家提供服務和領導人才。 

 第四個政策就是貿易了,利用海南的地理位置優勢,發展海上貿易,與周邊地區建立貿易關係,促進物資交流和經濟繁榮,加強航海技術,提高貿易效率。 

 這是楊英想要實現的,不過隋朝同時期的其它世界大國、強國,從東往西就只有突厥汗國、波斯和拜占庭,此時的阿拉伯帝國還在發育,至於其他二十一世紀比較出名的國家,現在都還只是土著呢。 

 所以海上絲綢之路這個想法,楊英並沒有和冼老夫人說出來,只說可以發展水路運輸,從沿海可以直接沿岸北上到渤海灣,這樣不僅可以把嶺南之地的產物帶出去,也可以從中原地區交換物資過來嶺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