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很無奈 作品

第164章 復興之策

 為什麼中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分分合合的,改朝換代如同家常便飯一般? 

 按理來說,在古代人口稀少、土地廣袤,理應是自然資源充裕、生活富足的象徵,然而,在古代,農業技術落後、自然災害頻發、政治制度不善,都是造成饑荒的重要原因。 

 自古以來,中國的百姓都是勤勞卻樸素的,只要不是到了極端地步都不會選擇造反這條路的。 

 那究竟是什麼導致了古代饑荒的發生?以至於百姓吃無可吃,只能選擇造反這條路呢。 

 其中最勞民傷財的無過於,戰火紛飛,生靈塗炭了。 

 大規模戰爭是導致古代社會饑荒的罪魁禍首,每當國家陷入戰爭的旋渦,無數青壯年被徵召入伍,成為了戰場上的炮灰,而留守在家的,缺只有老弱婦孺,這就極大的削弱了勞動力。 

 農田無人耕種,糧食產量驟降,加之戰爭期間,糧食大量被徵用作為軍糧,百姓們的口糧就更加短缺了。 

 而且戰爭的破壞性不僅體現在人員損失上,還體現在農業生產的嚴重衰退,一支二十萬大軍,可能還需要二十萬的後勤兵,這些後勤人員也都需要大量的糧食供給。 

 這意味著,戰爭期間,大量糧食被轉移到軍隊,而不是用於民間的生產和消費。 

 更為嚴重的是,戰爭往往會持續很長時間,這就意味著,農民們長期無法正常從事農業生產,他們要麼被徵召入伍,要麼被迫逃離家園,農田無人耕種,自然無法獲得豐收。 

 這種情況一旦持續,必然會導致糧食嚴重短缺,百姓們也就無法獲得足夠的食物,最終陷入饑荒的境地。 

 除了收到戰爭的影響,封建統治者的殘酷剝削,也是農民起義的一大因素。 

 封建社會的土地私有制度也是導致農民遭殃的重要原因,地主佔據了大量的田地,而辛勤勞作的農民,很有可能一輩子都沒有一塊屬於自己的土地,這極大地阻礙了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