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墨 作品

第 66 章 乾糧分不分?

 王蔓雲跟幾個孩子坐在一起。

 不過當她家的乾糧蓋子一打開,蔡文斌與徐建忠就聞著味過來了。

 梅乾菜餅,就算是涼透了,香氣也能撲鼻。

 特別是梅乾菜的酸香,但凡聞到味的人都忍不住吞了吞口水。

 “呀,我怎麼沒想到在烙餅裡放點梅乾菜,真是腦子太笨了。”張舒蘭垂涎欲滴地看著王蔓雲手裡的餅,卻沒有坐過來,這種時候,大家不適合一起吃飯。

 “嫂子,嚐嚐味道。”

 王蔓雲撕下半張餅遞給張舒蘭,另外半張打算給徐大娘,至於其他人,她就顧不過來了。

 “小云,今天各吃各的,不適合分。”

 張舒蘭拒絕了。

 徐大娘也搖頭不願意過來,反而用力咬了一口手裡的饃饃,饃饃做得幹,適合當乾糧,再夾點辣椒醬,一樣非常好吃。

 王蔓雲見周邊大家對張舒蘭的話都是一副很自然的反應,就知道不分也沒人會說什麼。

 大人們懂規矩,靠過來的蔡文斌與徐建忠還是跟朱家交換了部分手裡的食物。

 蔡文斌帶來的是饅頭,也是夾醬吃。

 不過不是辣椒醬,而是偏甜的醬,這就可以看出各家的口味了。

 王蔓雲烙的餅很薄,又酥,一口進嘴,不僅不幹,反而是滿口留香。

 幾個孩子吃得眼睛都微微眯了起來,可見有多滿意。

 就在王蔓雲他們在湖邊休息時,狄亮幾人騎著自行車也快到村口了,到了這裡,才有人說話道:

“哥,他們是故意支開我們吧?”

 狄亮沒說話,而是另外一人說道:“他們肯定是要留下吃東西,又不想分給我們,才把我們故意支走的。”

 還別說,他確實是猜對了。

 “不就是點吃的嘛,至於嗎?”第一個說話的村民有點不高興了,臉色也有點沉。

 “怎麼不至於?”

 狄亮終於說話了,看向同伴的眼神有點不對勁。

 “哥,我說錯話了。”對方道歉,然後視線一掃,就掃到了村口,不少孩子此時正在村口玩耍,一個個又黑又瘦,跟城裡的那些孩子完全不一樣。

 這下,他也沉默了,也就理解了狄亮剛剛那句話。

 王蔓雲他們在湖邊休息了十幾分鍾就出發了,吃飽喝足後,眾人的精神更好,一點疲憊都看不出。

 從湖邊到王揚村,他們比原計劃裡少走了二十分鐘。

 遠遠看到村口,也就看到了村口那群玩耍的孩子。

 不少一歲多的小孩鼻子下掛著長長的鼻涕,但他們卻睜著大大的眼睛好奇地看著王蔓雲一行人。

 最先回村的王大壯此時正跟村長站在一起。

 他們身後是無數木柴。

 都劈砍好的,大小長短差不多,一看就是拿出了最好的木柴。

 至於後面回村的狄亮幾人,王蔓雲他們並沒有看到人影。

 “張同志,早知道是你們軍分區需要木柴,我們早就組織人手給你們送去了。”村長熱情地跟隊伍領隊張舒蘭握手。

 軍民一家可不是一句口號。

 “老同志,現在城裡亂得很,有些公交車根本就不走,我們怎麼好意思麻煩你們送,你別過意不去,我們自己來也是一樣的。”

 張舒蘭看著老鄉們就覺得特別的親切。

 她這年紀,是從解-放前走過來的,也經歷過不少磨難,只要回想起戰爭時的軍民一家親,眼裡都是追憶。

 “同志們,你們要的木柴我們都準備好了,這些都是各家留存的,不算多,但足夠你們帶走,這不是公家的,不違規,去取吧。”

 村長說完這些話就走了。

 他是村長,不適合留下看大家交換,要是被人舉報,他是要承擔風險的。

 張舒蘭敬佩地看著老村長走遠,才回到隊伍,跟大家小聲說幾句,然後各家拿出他們帶來的東西放在地上,才去一人取三十斤木柴。

 柴都是最好的柴,怎麼拿都不吃虧。

 張舒蘭這行人所有人都拿了木柴,就連最小的朱英盛三人也拿了。

 他們就是湊人頭的,一人三十斤不違規。

 扛不動沒關係,有大人能扛。

 張舒蘭他們領了木柴就打算離開了,至於他們留下的那些東西,村裡肯定會小心分配。

 “張同志,村裡已經給你們準備了住的地方,也燒好了開水,村長讓我領你們過去。”王大壯跑過來攔住張舒蘭一行人。

 天馬上就黑了,這時候是怎麼都趕不回城的。

 “我們人多,就不麻煩你們了,我們帶了帳篷,一會到湖邊住一晚,明天天一亮就走,你跟村長說,謝謝他,別費心了。”

 張舒蘭感激村長做的一切,但他們也是有原則的。

 “湖邊不能住人,那邊要是下雨,別說湖水會漫上來,一個不好還會有人滑落湖裡,張同志,你就別跟我們客氣了,你放心,我們知道你們的紀律,沒有麻煩村民,我們村後有座土廟,空著,已經打掃出來,你們住一晚沒問題。”

 王大壯把事解釋清楚。

 張舒蘭有點拿不定主意,看向王蔓雲。

 王蔓雲看了看天空,又感受了一下風中的溼氣,她也不確定今天晚上會不會下雨,但要是真下雨,住湖邊那可就危險了。

 “這位同志,快別猶豫了,今天晚上絕對有雨,我們這最好的農人看的天氣,準錯不了。”王大壯見張舒蘭視線看向王蔓雲,他乾脆主動跟王蔓雲說話。

 “要是真下雨,我們這老的老,小的小,還是頭上有個遮風擋雨的地方合適一點。”徐大娘擔憂地看著自家孫子。

 她淋點雨無所謂,孩子可不能出事。

 “那就辛苦老鄉了。”王蔓雲同意留下來,她帶著三個孩子,要是有一個淋雨生病,在這醫院少,醫療條件又不怎麼好的時代,容易出事。

 再說了,安排的是村後的破廟,也不算佔用老鄉的資源。

 王蔓雲與徐大娘都同意留下,張舒蘭也就不會反對,帶著四十幾人,大家一起來到了村後的破廟。

 說是破廟,其實不算破。

 起碼頭頂不漏雨,也不見星空,再加上特意打掃過,很是乾淨整齊,餘秋雁之前讓王大壯帶回消息說燒開水,廟中已經架著篝火燒開了。

 “各位同志,這廟離我們村很近,很安全,你們就放心住一晚,我不打擾了。”王大壯在把張舒蘭一行人送到破廟,客氣幾句就離開了。

 看著王大壯遠去的背影,

不管是張舒蘭,還是王蔓雲,都沉默著。

 就連朱英華這幾個孩子也一直看著王大壯的背影。

 作者有話要說

 第二天一早,起床號還沒響,王蔓雲就起床了,今天要出遠門,一家人當然是要在家就把早飯吃過再出門,至於昨天晚上烙的餅,已經包裝好,路上吃的。

 王蔓雲起得早,兩個孩子起得也不算晚。

 當大米香氣剛瀰漫整個廚房時,兩個孩子就收拾好上話,就看到院門外一個揹著小揹包的小身影歡快的衝了進來。

 “小叔叔,我來了。”

 趙軍的聲音非常輕快,帶著讓人無法忽略的激動與興奮。

 朱家兩兄弟對視一眼,就知道今天出門得帶上拖油瓶了。

 趙軍不是一人來的,他身後還跟著葉文靜。

 昨天晚上一回到家,他就跟他奶奶軟磨硬泡著要跟朱家兩兄弟去鄉下弄木柴,幸好這事張舒蘭已經到趙家打過招呼,葉文靜才明白是怎麼回事。

 她自己是沒有時間去鄉下的。

 因為二兒子一家頭幾天剛到家,夫妻兩帶著剛三歲多點的小女娃,兩個大人平時要上班工作忙,就只有退了休的葉文靜能幫著帶帶小孫女。

 她沒法帶趙軍去鄉下,但卻是放心王蔓雲帶的。

 一大早,葉文靜就給孫子收拾了揹包,還準備了乾糧,這不,現在親自把趙軍送到了朱家。

 “小云,小軍這孩子皮實,貪玩,你幫忙看著點,要是不聽話,就給我揍,使勁揍,不礙事。”葉文靜不好意思地看著王蔓雲。

 孫子非要去鄉下,加上又是張舒蘭組織的,她知道張舒蘭做了萬全準備,也就不擔心路上會出什麼事,唯一擔心的就是孫子太調皮,給王蔓雲添麻煩。

 “要去兩天,嫂子捨得嗎?”

 王蔓雲是有點不想帶趙軍去的。

 她已經帶了兩個孩子,勉強能顧過來,再來一個趙軍,她擔心照顧不過來,更何況孩子還是別人家的孩子,交到她手上,出門她就得負責。

 葉文靜看出王蔓雲的顧慮,無奈道:“要不是家裡脫不開身,我肯定也要跟你們去的。”說完這話,又看向跟已經跟朱英盛打鬧成一團的孫子,小聲道:“這孩子自從跟你們在一起才恢復了活潑,我跟他爺爺都沒空,已經很久沒帶他出門,這次有你跟舒蘭在,我放心,我剛剛也拜託舒蘭幫忙照顧了。”

 話說到這份上,王蔓雲就不能再拒絕,領下了趙軍。

 幾人吃完豐盛又充足的早飯,才按著時間來到軍分區大門口。

 昨天圍在徐大娘身邊的人很多,可今天一看,願意去的也就十六七人,還都拖家帶口,再加上張舒蘭帶來的‘保安小隊’五人,人數一眼看去還挺可觀。

 蔡文斌昨天晚上被他媽安排保護一群女同志下鄉,興奮到差點仰天長嘯。

 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朱英華。

 對於朱英華的身手,他在學校那次就深有體會。

 不過張舒蘭告訴他朱家兩個孩子都要去,朱英華得保護媽媽與弟弟,他才沒有第一時間衝到朱家,而是立刻找了另外四個同伴。

 都是打小在大院裡一起長大的同伴,對於彼此的身手都有把握。

 這幫半大小子從外面鬧騰起有保護任務,一個個跟蔡文斌一樣興奮。

 大家不僅各自準備了乾糧,還背上了行軍包袱。

 手裡甚至還各自扛上了一根木棍,看起來很有那麼一回事。

 王蔓雲猜測也是他們手裡沒有槍,要是有槍,肯定都敢帶。

 “小云,嫂子,我們清點一下人數,分成三支隊伍,我們各帶一支,也方便安排與指揮。”張舒蘭一看現場情況就做出了決定。

 十幾人不多,但要是都拖家帶口,那就是四十多人。

 這麼多人,就算是坐公交也不可能一趟車就能把人全拉走,最好是分一下,一人帶十幾人,輕鬆,也容易照看。

 “我沒意見。”

 徐大娘是沒有意見的,而且她在大院人緣不錯,她領一支隊伍,沒有人不服。

 至於王蔓雲這邊,那就更沒有問題了。

 朱正毅在軍分區的職位不低,王蔓雲對人又和氣,加上小五的故事,大家對她天然就有著好感,這不,餘秋雁幾人就被分給了王蔓雲帶。

 每支隊伍十幾人,也就三四個家庭。

 不難帶。

 至於蔡文斌這幾個保護眾人的少年,也是分了的,五人,除了王蔓雲這支隊伍分到蔡文斌,另外兩支隊伍裡各自都有兩人。

 這樣的分配是因為朱英華。

 朱英華雖然不算在這支小隊伍裡,但憑他的身手,跟蔡文斌聯手,一般人絕對不是對手。

 隊伍分好,就準備出發了。

 王蔓雲他們要去的村叫做王揚村,離滬市挺遠,但那邊挨著連綿的山,有大片的林木,確實是給滬市與周邊幾個城市供應木柴的點。

 “這是路線圖,我都畫下來了

,哪裡上車,哪裡下車,所有地名我也都寫清楚了,到了最後下車的點,大家就在車站等等,到時候一起進村。”

 餘秋雁在王蔓雲的示意下,把王揚村的地址說清楚。

 “確實是好遠,好像還要走一截土路。”

 徐大娘不太認識字,但她孫子認識,加上餘秋雁畫的地圖不用認字也能分辨清楚,也就沒有什麼疑問是要問的。

 “這雖然是土路,但可以走拖拉機,馬車,牛車,要是運氣好,遇到認識的村民,不用走路也能到村裡,村裡的木柴都是拖拉機運出來的。”

 餘秋雁把情況說清楚。

 “行,那走吧,早點到早點安心。”張舒蘭看了看手腕上的手錶,又耽擱了十幾分鍾,再不走,就八點了。

 到了八點,坐公交車的人就更多,不方便他們出行。

 “走吧。”

 王蔓雲收起手繪地圖,帶著自己的隊伍跟在了張舒蘭那支隊伍身後,她身後是徐大娘。

 每支隊伍裡都帶得有孩子,不過絕大部分都是十二三歲的,也就跟在王蔓雲身邊的朱英盛與趙軍特別顯眼。

 太小了,才七歲。

 另一邊,徐大娘的孫子徐建忠也顯眼,他也就比朱英盛跟趙軍大點,一歲。

 八歲的孩子很想跟同齡人一起。

 徐大娘卻不同意。

 王蔓雲那邊孩子那麼多,照看原本就是辛苦,要是再多她家的孫子,對那就是瞎添亂,所以大娘把孫子拘在了自己身邊。

 徐建忠不開心,但也還算是聽話。

 公交車走了三輛才把王蔓雲他們這群人全部帶走,但也因為等公交車,三支隊伍很自然就分開,最後走的隊伍跟最先走的隊伍中間差了半個多小時。

 這還算是這趟路線坐車的人多,公交車發得快,不然一個半小時都不一定能把所有人都帶走。

 六十年代的公交車沒有後世的車廂寬大,但乘坐的人卻是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