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 新的實驗裝置

不少領域都存在理論滯後,既技術能用就先拿來用,理論後面再說。

只是,這種方式放在可控核聚變的研究中,變得很難很難。

莫道望著白板上,自己寫下的這些內容,

再思索了許久。

最終將‘湍流問題’以及對應的‘更精準的等離子體模型’圈了起來。

沒有室溫超導材料,可以先用零下一兩百度的高溫超導材料將就用著。雖然會帶來設計和消耗上的問題。

控制系統,也是一樣,沒有合適的Ai就先用一個針對性的程序先將就用著。

抵抗中子衝擊的第一壁材料,也先將就著。

最後,

莫道選擇的突破方向,就是更精準的等離子體模型。

這個方向,看起來最難,對於莫道來說,反倒是最有可能實現的。

材料,即便是莫道現在去研究,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找到材料。

而等離子體模型涉及到的湍流問題。

最關鍵的是,莫道不需要找到一個通用的湍流模型。

他只需要找到一個基於託卡馬克裝置的,可控核聚變內等離子體這一單獨情況的理論模型。

不管是物理還是其他領域,一個單獨,特殊情況下的問題,總是更容易找到答案的。


這無疑是降低了難度。

雖然這也會存在問題,比如影響可控核聚變堆在實現後的後續改進。

不過,都還未實現,考慮更進一步的問題,目前實在是沒有意義。

看著白板上的‘等離子體模型’幾個字,莫道再停頓了陣目光。

……

19年。

在Q值達到0.86過後,eAst的實驗,並沒有那麼理想的,每年0.3的往上提升。

而事實上,又是一段更長的,更徹底的停滯。

從19年到20年。

eAst裝置的每次實驗,即便是儘量做著一些調整。

最重要的Q值依舊卡在了0.86到0.87這一數值之間上下波動。

有時候的變化細微的,都讓人懷疑是不是實驗的誤差,而不是調整帶來的影響。

20年,九月。

已經擔任理論組正負責人的莫道,再踏入了張院士的辦公室。

兩人就eAst項目的未來,進行了一段,較長時間的交流。

……

“……張院士,我希望在eAst裝置之外,新建一個新的,不同的,更大規模的託卡馬克實驗裝置,或者實驗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