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 新的實驗裝置


“更智能的控制系統(Ai)”

“更加精準耦合的託卡馬克裝置內超高溫等離子體運動規律模型。”

“更加能夠抵抗中子衝擊的第一壁材料。”

“室溫超導材料(常溫和超高溫下能夠滿足更強磁約束和承受更高負荷的線圈材料)”

莫道在一個小會議室的白板上,寫上了這幾行內容。

eAst項目的研究為什麼陷入停滯,就是基於這些大的方向。

嚴格意義上來說,這已經超出了eAst項目研究團隊負責的內容。

某種程度上來說,可控核聚變的研究困境,本質上和eAst研究團隊沒有太大關係,也不是他們的原因。

就像是基於室溫超導材料或者其他更適合的材料,eAst的研究員們,當然可以設計一個更優秀的託卡馬克裝置,

但這種材料目前都不存在,也找不到其他更適合的材料。

那eAst的研究員們除了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做一些‘雕花’的活,將現有的材料竭力用出花來以外,又能怎麼辦。

即便是eAst團隊中有合作的材料研究團隊,一直從事著這方面研究,

即便是eAst團隊和其他從事超導材料方面的研究團隊一直保持著聯繫,

但室溫超導材料,依舊遙遙無期。

莫道看著白板上已經寫下的幾行字,往下劃了個箭頭,

再寫下了幾行新的字。

“計算機中Ai模型。”

“湍流問題。”

“材料學理論問題。”

這是基於上面幾個方向,更本質的問題。

核聚變在理論上是成熟的,沒有太多的疑問。

但不代表,核聚變堆的建造不存在理論問題。

可控核聚變實現遇到的問題,落到最後依舊還是理論層面的不足。

材料學方面如同抽盲盒般的研究過程,沒有一個比較‘科學’的理論框架,

讓人遲遲無法找到符合要求的材料。

Ai方面也是同樣的,Ai理論並不完善。

等離子體運動模型涉及到的湍流問題更是如此。

看起來可控核聚變堆建造過程中的技術問題,歸根結底依舊是理論問題。

某種程度上,

這就是人類想要在還沒完整滿足‘前置理論’的情況下,

想要通過技術層面,實現可控核聚變堆。

這當然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