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此乃民意

 數日,第一處連通點周圍,因湖水的沖刷,形成了無數良田。周邊百姓皆道,大周天子近乎“半神”,憑藉人力一改此地貧瘠的現狀,讓此處成了千里沃野。 

 在接下來的數年,陳省華與潘美二人,接連打通了剩餘的八成連通點,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徹底將吳哥王朝一側納入到大周的影響範圍,此舉也為大周藉口插手吳哥內政之事,提供了現實通道。 

 這年冬季,正當安南、越南兩省因溫度差異,幹得熱火朝天之時,大周此前從北境運來的石炭,已成為了不少百姓追捧的過冬必備之物。北境石炭物美價廉,使得大週上下徹底擺脫了一到冬季,便依賴焚燒樹木用以取暖的舊法。 

 石炭為大周帶來的可不止經濟效益,還有肉眼可見的綠化效益。自從,百姓不扎堆砍伐樹木之後,大周境內的群山,一改此前光禿禿的模樣,真正有了深林不知處的實感。 

 石炭給大周帶來的變化,讓此前因北境之戰,幾度給柴宗訓找不痛快的官員,羞愧地恨不得扇自己兩個耳光。 

 如今北境清平,石炭暢銷,一切都與柴宗訓當初所預料的一樣,使得群臣更為其所言感到驚歎與欽佩,國庫也隨之變得日益豐盈。 

 數年以來,大周但凡出現一點什麼新奇玩意,高麗作為大周的附屬國,必與東女國一道成為第一批受影響的地區。 

 此前大周船隊接連發現南北扶桑洲,從而引發了有關“天圓地圓”的探討時,此爭議也蔓延到了高麗境內。 

 不少參加過大周科舉的高麗學子,十分推崇“天圓地圓”的說法,但那時候他們的力量還很弱小,無法與高麗國內根深蒂固的某些儒臣抗衡。 

 不過隨著越來越多的高麗學子,通過科舉一途,進入大周朝堂為官,他們的影響力已逐漸擴大至高麗朝堂。 

 這日高麗朝臣正就今年是否依舊引進大周石炭一事,詢問高麗王王誦的意見。 

 王誦雖只十歲,但登基數年,心中已有了一定的是非觀。王誦眼見高麗逐漸成為了大周的政治外延之處,本能地想要拒絕高麗繼續引進大周石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