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打更人胖胖 作品

第11章 喬遷之喜

 畢竟自己的辛勤勞作還是有了結果,總算有了一個安身之地,再也不用享受那種“冬天寒冷夏天悶熱的棚屋”生活了。 

 說實在的,如果不是家裡有了“額外的收益”,老譚家估計建好新房,就得債臺高柱,就像上輩子一樣,每年年關都在為還債操心。 

 回想起曾經的過往,譚震就倍感心酸,以前每年大年三十,當譚震和弟弟興高采烈準備過年的時候,父母總是一臉的沮喪。 

 那個時候的他們顯然是無法理解父母心情的,在他們看來,春節是快樂的,有新衣服穿,有好東西吃,現在回想起來,春節對父母來說就是一種煎熬。 

 往往是債主一上門,父母又是一陣卑躬屈膝,一番哀求,都是鄉里鄉親,知根知底,債主往往都是在一聲嘆息中怏怏而歸。 

 是賴皮嗎?不是!是當時傳統的農村經濟束縛了農民的發展,導致每年過年都是新賬加舊賬。 

 說實話,那個時候的農村家庭就很少有不欠賬的,尤其是那些老實巴結的農村家庭,債務就像一塊石頭,壓在心裡,讓人格外難受! 

 譚震家的親戚挺多的,不過生活大都不富裕,大都是農村樸實的農村人家,譚震看了一下賀禮,大都是臉盆,暖水壺,鐵桶之類。 

 其中送暖水壺的人最多,好傢伙,居然有十幾個,這下可使勁造了! 

 當然也有隨現金的,基本是2元一位,要論價值的話,今天這頓鐵定虧本。 

 就好比你花巨資請親戚朋友搓一頓,然後換回來一些生活用品,其中還有不少是重複的。 

 當然賬不能這麼算,農民兄弟的人情開支都是這樣,不像那些有權有勢的人辦酒席,那就沒有不賺錢的。 

 農民兄弟辦酒席是含著淚,咬著牙辦的,打碎了牙齒也只能往肚裡咽。 

 吃完午飯,有些比較遠的親戚就開始告辭回家了,譚震家比較遠的就是嫁到粵省的六姑媽,走路回來單程都要三個多小時,來回六個多小時。 

 說實在的,對她來說,回趟孃家真的不容易,也非常的辛苦。 

 母親拿著報紙包了一些糖果,又拿薄膜袋裝了一些沒有吃完的豬肉裝到姑媽的袋子裡,姑媽不肯要,又要拿出來,說是幫不了孃家就算了,還要拿東西回去,來回的推辭,往往母親塞進去,姑媽又拿出來。 

 最終的結果還是母親佔了上風,於是母親和姑媽“在客氣的爭執中”含淚而別。 

 那個時候,每次紅白喜事過後,你都能見到這樣的場景,小時候自己總是覺得這些大人就是矯情,推來推去實在有些彆扭。 

 現在想起來,這或許就是農村人最樸實的地方,它像一面鏡子,照著我們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