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5章 十分熟練

 朱祁鈺的話中帶著調侃,更多的是輕蔑。

 “陛下,並非如此。”

 一片沉默中,于謙站了出來,道:“當初事情複雜,不少人披著漁民的外衣,從事非法私貿,更是與倭寇勾結,為禍沿海,才有此法。”

 朱祁鈺抬起手,打斷了于謙的話,道:“於尚書知道朕的意思。”

 于謙也閉嘴了,不管當初有多大的麻煩,那麼,到現在都還沒解決,而且還不斷演變成民亂,這是為什麼?

 有人為民請求放開海禁,也有人為己,以祖宗之法不可變,阻止開放海禁。

 但是,並不是說請求開放的,就一定是好人,而阻止開放的,就一定是壞人。

 兩者都有充足的理由,而解決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發展力量。

 可是,這又牽扯到了文武之間的爭執。

 一條條線纏繞在一起,撕扯起來,有些線就會被扯斷。

 朱祁鈺理解這些,所以才打斷于謙的話,繼續道:“法律不過是道德之底線,老生常談的話,朕不想多說,可是,撥亂反正是必須的。”

 頓了一下,朱祁鈺才繼續道:“王尚書,科舉日近,擴招山西、陝西名額,增添遼東,浙江與山東略微削減。”

 明朝科舉對於各地的選拔都是定額的,而這個額度,便是皇帝用來調控和拉動地方學子的手段。

 這個時代,進京趕考根本不需要學子花費什麼,故事中的十年寒窗苦讀,還要借路費,巧遇富家千金這種事,大多都是騙人的。

 對於科舉的重視,朝廷從路費到住宿,各地驛站都會為考生提供,還有公車接送。

 各地官田中,也有撥出一部分資源地方學堂。

 當然,前提你必須讀出頭,過了地方童試才會有之後的一系列待遇。

 朱祁鈺並不是那種容易服軟的人,和朱元璋差不多,南方不安分,那麼就直接削減其上升通道。

 而與朱元璋不同的是,朱祁鈺會在乎輿論。

 等到舟山之事發酵,大多數百姓都會知道,朝廷為什麼會削減浙江和山東的名額。

 “臣,領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