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哥廢柴 作品

第568章 鑽床機械

 最後趙雲參觀了榫卯工廠,關於華夏使用鑽子的歷史,在後世已有九千多年的歷史,新石器時期古華夏人就發明了鑽子。 

 可以說鑽孔鑽子與鑽木取火,幾乎是同一時期出現,據考古出土,原始華夏人竟然使用鑽子給病患開臚,這是讓人不可想像的事情,被開臚者竟然還活了十幾二十年,他的死後,歷經數千年,其骷顱頭被後世人所發現,華夏古人的智慧與膽量,因而震驚了整個世界。 

 古化的鑽子有三種,與取火工具幾乎相近,差別在於鑽頭,取火鑽子的尖端部分,僅僅只是削尖而已,而鑽孔鑽子則不同,工匠會使用尖銳的石刀片、銅刀片、鐵刀片當鑽頭使用,也有采用陶磁片充當鑽頭。 

 早期的古人使用的搓鑽,和取火工具與時俱進,工具類型最為簡單,一杆筆直的樹枝、一片尖銳的石刀、一條細繩便可做出搓鑽。 

 不過搓鑽用起來相當的費力,不言而喻使用的手掌要吃盡苦頭,可見工匠使用搓鑽,加工出各類飾品與工具,是相當的不容易。 

 可以想象一塊玉石,通過手搓去加工鑽孔和打磨,還要鑽出花紋裝飾,需要消耗多少的時間以及工匠的血汗。 

 後世將每一塊出土的玉壁、玉琮、玉鉞、玉璋等上古玉器,視為國家珍寶,每一件玉器的背後,都有一名或數名工匠的努力與血汗,不光代表著古華夏人的工匠精神,還證明了古華夏的文明程度,每一件都當之為國寶。 

 第二種鑽孔工具便是舞鑽,舞鑽由一杆筆直的樹枝、一個固實的木輪、一根細皮繩、一根木製壓桿,加上鑽頭石片或鐵片組成。 

 木輪置於鑽之上,被鑽桿從中間穿透並固定死,鑽桿另一端穿過一條細皮繩,皮繩兩頭系在壓桿的左右兩端,壓桿中心被鑽桿穿過,但不固定死,壓桿與鑽桿之間有合適的縫隙。 

 使用前先正方向轉動壓桿,使細皮繩纏繞在圓鑽桿之上,而後將鑽頭對準被鑽之物,雙手放在壓桿兩邊,輕輕用力往下壓按壓桿,一壓一收細皮繩便會帶動圓鑽桿正反旋轉,按壓時圓輪起到了穩定的作用,反覆動作不多時便可完成打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