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賣豆沙包 作品

北銀大學碎屍案23-分析兇手

 兇手此舉仍存有一絲僥倖心理,期望屍塊能混跡在眾多垃圾之中,甚至可能隨著垃圾運輸車輛被運離現場,從而降低被發現的風險。 

 整個過程顯示出了兇手在面對不斷升級的危機感時,其行為越來越慌亂,但依舊竭力保持冷靜,尋找各種可能的方式來逃避法律制裁。 

 江淮翻開手中厚厚的案件卷宗,開始了深入細緻的分析。 

 根據現有資料,兇手自首次拋屍開始,至少進行了三次分散的拋屍行為,這種分散的處理方式顯示出兇手刻意躲避偵查的意圖。 

 統計數據顯示,累計拋屍的總體積與質量大約為61.2斤,減去包裹屍體所用床單和衣物本身的重量後, 

 再考慮到其他諸如血液、組織液等物質的含量,大致與受害者的實際體重相符,這意味著兇手在肢解屍體時, 

 雖然並未採用如砍刀或電鋸這類明顯的大型切割工具,但其操作手法依然足夠精細,足以將屍體分割得相當徹底。 

 這一點特別值得注意,因為兇手沒有選擇高噪音、易留下大量痕跡的電動工具,暗示他在實施犯罪時可能受到環境條件限制,或者儘可能減少動靜,以免引來周圍居民的關注。 

 兇手行事的手法看似原始,實則表明其具有一定的犯罪經驗和反偵查意識,即便是在不具備便利條件下,也能完成對屍體的分割和拋擲。 

 基於以上分析,江淮進一步推測兇手可能擁有較強的耐心和一定程度的醫學知識,才能在不使用專業工具的前提下,精準且悄無聲息地完成了肢解工作。 

 同時,兇手在選擇拋屍地點時,顯然考慮到了如何最大限度地拖延屍塊被發現的時間,以及如何擾亂偵查人員對案件的整體判斷。 

 鄧小倫拿著屍檢報告指出,屍體的四肢和頭部顯然是通過一把較為鋒利的刀刃精確切割下來的,切口位置都位於關節處,這顯示了兇手對人體結構有一定了解,能夠準確找到關節間隙來完成肢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