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賣豆沙包 作品

北銀大學碎屍案22-還原拋屍現場

 “我們去這裡再看看。” 

 江淮開始分析,起初,兇手可能精心選擇了較為隱蔽或是難以尋找的地方來處理屍體,意圖避免過早被發現。 

 然而,在案件發展過程中,屍體被隨意丟棄在人流密集、曝光度高的公共場所,如醫院門口、體育場、甚至是公交車站附近的馬路邊。 

 甚至採用易於引起他人注意的手段,如將裝有人體骨架的雙肩包遺棄在顯眼位置,這些行為都顯得極為異常。 

 江淮開始推測,這種轉變可能反映了兇手心理狀態的變化,從最初的謹慎逃避轉變為近乎挑釁式的暴露。 

 兇手可能出於某種原因,如壓力增大、情緒失控、急於擺脫罪證,而放棄了原先小心翼翼的藏匿方式,轉而採取快速脫手的方式拋棄證據,這無疑增加了屍體被迅速發現的概率。 

 通過對拋屍點的選擇以及手法的改變,江淮推斷兇手已經不再像最初那樣試圖長期掩蓋罪行,反而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傳遞信息,或者以一種扭曲的心理滿足感來應對內心的恐懼或矛盾衝突。 

 江淮進一步深入推理案情,結合時間和地點因素,勾勒出了一幅具體的犯罪場景:在那個月黑風高的19日晚上,兇手選擇了一個相對冷清的時刻,騎著自行車靠近北銀大學旁邊的小粉橋巷子。 

 鑑於天氣寒冷導致路上行人稀少,兇手利用這個時機進行拋屍,減少了被目擊的風險。 

 根據現有的線索,他猜想那個裝有人體骨架的雙肩包很可能是兇手當晚攜帶的物品之一,它很可能就在自行車的車籃內。 

 考慮到兇手對待屍體的隨意態度,江淮認為除了雙肩包外,可能還使用了其他不引人注目的包裝物,比如裝飾塊形狀的塑料袋,用來隱藏或部分遮擋骸骨,以便於其在移動過程中不易引起過往行人的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