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界 作品

第114章 我佛慈悲

 四、莊嚴國土、利樂有情 

 在《般若經》、《法華經》、《菩薩本行經》及《華嚴經》等大乘經典中,提出了“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思想。 

 莊嚴國土就是把自己的國建設成為一個物質生活極大豐富、自然條件極其美好、政治清明,沒有戰爭、文明富強、美麗莊嚴的樂園。 

 在佛陀看來,這樣的國家才是理想的國家,這樣的社會才是合理的社會,佛經有時稱之為“佛國”或“淨土”。 

 因此,佛陀經常勸勉菩薩們以建立人間淨土,實現莊嚴國土為己任,如《菩薩本行經》雲:“欲得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嚴淨國土,教化眾生,皆由精進而得成辦”。 

 《大方廣佛華嚴經》說:“菩薩摩訶薩……教化眾生,莊嚴國土,施作佛事,現大威德,無有休息”。 

 許多菩薩也發願以建設“莊嚴的國土”為自己的奮鬥目標。如《大方廣佛華嚴經》的普賢菩薩,“普賢願行諸佛子,等眾生劫勤修習,無邊國土悉莊嚴,一切處中皆顯現”。 

 《阿彌陀經》中的法藏菩薩發四十八大願,並以種種殊勝德行,從事於成就莊嚴國土的工作。由此可知大乘菩薩在因地修行時,發大誓願,以種種方便,修無量功德,去莊嚴國土,利樂有情。 

 莊嚴國土既是大乘菩薩自利利他的菩薩精神的具體展現,也是佛陀及其無數弟子們的最終理想和目標。 

 因此,作為一個佛教徒都應該積極參加國的各項建設,時刻以慈悲的精神,用圓滿的智慧去啟迪人心、淨化社會,為莊嚴國土,利樂有情而不懈努力。” 

 李繼岌聽得雲山霧罩,只得說道:“大師兄,這些內容是好的,但能否不必出自佛家所言? 

 能否略作更改,把這些佛家教義改為軍士和百姓的操守,加以解讀?” 

 釋不忠疑惑道:“既是我佛所言,何必隱晦?” 

 李繼岌說道:“你是僧人,本世子不便說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