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頂天魂 作品

第156章 微觀尺度上的八象限和宏觀尺度的對應關係

 我這人有個毛病,喜歡看最新地球上的人類的科技發展近況,從中能激發我的大腦思維導向,更有利於我把握我的修煉大方向,昨天晚上翻看手機視頻,看到我在地球上的分身寫的小說,才把八象限歸納為凡間界和仙界的區域劃分,以及物質和能量本源的劃分方法,結果昨晚上就有人給出了微觀尺度上的八象限貝爾不等式的詳細信息,經過一晚上的思考,今天醒來,腦子靈光一閃,會不會我們經過這麼多努力,所有的一切,包括浩瀚宇宙世界都還是在微觀尺度上的死循環,就比如昨天說的,心無限小,世界無限小,心無限大,世界無限大,一切隨心,即心視界。 

 知識要點歸納如下:引用,(借用一下哈,若有疑問,敬請海涵) 

 回顧:愛因斯坦錯了!2022物理諾獎公佈,提及的貝爾不等式講了啥? 

 2022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在10月4號終於公佈了,獲獎者分別是來自法國的阿蘭·阿斯佩、美國的約翰·克勞瑟,以及奧地利的塞林格,表彰這三位物理學家通過光子糾纏實驗,確定了貝爾不等式不成立,且開創了量子信息科學領域。 #圖文萬粉激勵計劃# 

 某種角度來講,獲獎結果直接是在一個更大的傳播面上讓我們大眾知道愛因斯坦錯了,為什麼呢? 

 因為諾獎頒給了證實貝爾不等式不成立的量子糾纏實驗,而這個實驗直接否定了愛因斯坦關於量子世界中依舊保持定域實在性的想法。 

 epr佯謬 

 時間回到1935年,愛因斯坦同和兩位助手波多爾斯基、羅森發表了一篇名為《能認為量子力學對物理實在的描述是完備的嗎?》的論文。 

 論文內容我們不多講,但其核心思想被稱為的epr佯謬,通過下面這個例子可以通俗瞭解一下: 

 想象一對糾纏的粒子,如果將二者分開數萬光年的距離,當我們對其中一個進行測量時,比如A粒子自旋測為上,因為二者處於糾纏狀態,那麼遠處的B粒子自然就是自旋向下。 

 首先哥本哈根詮釋認為,在測量A粒子之前,它是處於既向上又向下自旋的疊加態,而測量行為一旦產生,波函數坍塌,就會得到唯一的測量結果,要麼上要麼下,而遠處的B粒子也在那一瞬間從疊加態中脫離,變為與A粒子自旋相反的狀態。 

 愛因斯坦認為這個過程中存在漏洞,首先它不認可粒子的自旋狀態需要測量後才能得知,因為這樣是不符合物理實在性的,粒子的狀態應該從一開始製備出來就是確定的,就像天上的月亮,難道當你不看它時,它就不存在嗎? 

 其次,既然自旋狀態早已確定,那麼不論AB相隔多遠,只要其中一個粒子狀態被測得,那麼另一個粒子的狀態也就自然得知了,就好像你把一對手套分開放進兩個箱子,一個箱子留在地球,另一個箱子放在火星,現在另一個人只需把地球箱子打開,就能立即知曉火星箱子裡裝的是左手套還是右手套了。 

 而哥本哈根詮釋中的,在測量前兩個粒子的狀態是不確定,都是處於疊加態,只有測量其中一個粒子的瞬間,另一個粒子才確定了自己的狀態。愛因斯坦認為這個過程違背了定域性要求,也就是AB粒子之間存在超光速的信息聯繫,愛因斯坦本人將其稱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 

 隱變量理論 

 當然了,愛因斯坦的這種觀點必然遭到了哥本哈根學派的反駁,其老大玻爾自然第一個站出來,畢竟玻爾和愛因斯坦歷來在這個問題上針鋒相對。 

 玻爾認為量子現象不可區分對待,即便AB粒子相隔甚遠,但它們仍舊是一個整體,測量行為導致波函數坍塌,自然會同時影響AB粒子,此外一個物理現象只有在測量後才能稱為一個現象,在此之前你不可能也沒法知曉其狀態。 

 但無論如何,愛因斯坦還是堅定了量子力學不完備的信念,認為量子力學之上應該還有一個更完善的理論,稱其為隱變量理論,可以消除那些隨機不確定性,進而重新讓“上帝不再擲骰子”。 

 貝爾不等式 

 可是口說無憑,畢竟物理學本質是一門實驗學科,有什麼辦法能夠證明他們的觀點呢? 

 牛人出現了啊,1964年英國科學家約翰·斯圖爾特·貝爾為了支持隱變量理論,提出一個著名的數學不等式,稱為貝爾不等式,並打開了epr佯謬實驗可行性的大門。 

 這個不等式是從經典物理角度出發,對相互分開粒子的測量所得情況做了一個限制,簡單來講,如果實驗結果違背貝爾不等式,那麼定域實在性不攻自破,愛因斯坦就是錯了。 

 為了讓大家能通俗理解這個貝爾不等式,下面就用一種非常簡單的推導方式展現一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