鄴舜 作品

第223章 規則與愛

 李想聽到張玲的回答自是高興的。

 他迫切的開始通過小豆子手中的電話與張玲一起商量一起繪什麼畫?

 說過水墨,對繪畫基礎要求很高!

 一家三口沒有一個人有過相關經驗。

 為了繪畫作品的最終品質。

 只能選擇放棄。

 提起油畫,確實可以嘗試。

 而小豆子則表示不喜歡油畫創作時的油墨味。

 說聞多了會令小傢伙犯惡心。

 為了創造一個舒心的繪畫環境。

 也只能放棄這個選擇。

 想過刺繡畫。

 一家三口只有小豆子有過這方面的經驗。

 李想則表示他的手過於笨拙。

 拿針簡單縫補開線的衣服都困難。

 所以因為他們大人參與度太低又只能放棄。

 正當一家三口苦惱如何選擇的時候?

 路邊的一則醒目廣告語引起了張玲的興趣。

 “巧奪天工之作,碎布上的浮雕藝術!”

 單從廣告語上就挺吸引張玲的。

 隨即又看到了電子屏動態廣告在宣傳趙梓立布藝浮雕立體畫。

 據說,趙老師拜師於齊白石再傳弟子書畫家張炎增老師。

 後又向汪向龍老師學習,並在琉璃廠長豐堂從事古籍書畫修復裝裱研究多年,專攻布藝浮雕畫。

 她是以剪帶線,以布填色,以布的花紋和條理,將工筆畫國畫和油畫,以層層疊堆的形式形成立體效果。

 畫作有布帖、粗獷純樸、厚實如浮雕感覺。

 從而具有造型簡練概括、厚實如浮雕的獨特風格。

 畫作顏色鮮豔、做工考究、工藝獨特,觀之有立體能動之效果。

 所以張玲認為布藝浮雕立體畫就是最佳選擇。

 畫作整個製作過程需要先選料,繪畫出草圖,然後進行裁剪,圖案堆砌,最後進行粘貼。

 這種畫作的製作材料是以鳳尾紗和絲綢為原料。

 原料的採購就交給李想來做了。

 利用各色花布本身所具有的色相,純度,明度及紋理圖案作為創作元素。

 張玲感覺她有這方面的掌控天賦。

 畫作色彩基礎是民間刺繡,但比刺繡色彩更加強烈鮮明。

 小豆子恰好就有這方面的天賦。

 這幅畫作的繪製過程讓一家三口有足夠高的合作參與度。

 她的腦海中已然開始想象著一家三口的創作細節。

 一些碎布頭,一把剪刀,幾卷絲線……

 在她們的手中,經一番剪剪貼貼,就變成了一幅色彩絢麗、美輪美奐的布藝浮雕立體畫。

 一剪一裁一貼,看似彈指漫舞,卻是心靈畫語的交融。

 此刻!

 他們一家三口都懷著一個目的。

 那就是創作出一副足以驚豔所有人的畫作。

 據廣告介紹說,這種創作形式起源於南北朝時期。

 到唐朝以後得以發展,不斷地被人們所賞識,人們做出荷包、頭飾等用以裝飾節日氣氛。

 直到清朝不斷發展成熟。

 相傳乾隆的母親曾帶領宮女們,用這種工藝做出了很多花鳥人物作品。

 供奉的佛像畫和後宮嬪妃們頭上佩戴的髮飾色彩豔麗、層次分明,神態逼真、生動活潑。

 在故宮博物院至今還收藏陳列著諸多古代時留下的絲織作品。

 廣告正好在展示趙老師的畫作照片。

 張玲連忙拿出手機把《和和美美》、《荷花一品》等畫作又翻拍成照片發給了小豆子。

 父女二人在看到張玲發來的照片。

 即使清晰度有所欠缺,但還是被畫作吸引到了。

 父女倆確定這正是他們想要的繪畫形式。

 小豆子有些性子急。

 之前,還嚷嚷著肚子餓,趕快回家吃飯。

 現在就想盡快創作出滿意的畫作。

 按照張玲的建議小豆子立刻就央求李想去採辦所需要的作畫材料。

 李想見張玲在電話裡推辭等回家吃完晚飯再去。

 興頭上的小豆子立刻就不開心了。

 他覺得這正好是提升小豆子心目中地位的好機會。

 於是選擇順從了小豆子的意思。

 張玲聽到後在抱怨李想這樣會把小豆子寵壞的。

 而李想則辯解的說:

 “所謂把孩子寵壞就是沒有任何的規則的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可我順從小豆子的行為則不同。這可是讓孩子儘快完成作業為前提的。”

 要知道沒有規則的愛。

 反而會讓孩子有不安全感。

 因為孩子永遠不知道邊界在哪裡?

 自然會不斷的用自己的行為去試探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