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之莊稼漢 作品

第0869章 涼州後事


                 九月底十月初的蜀地,已經有了寒意。

  但李八郎不敢耽擱,因為如果這個時候不趕時間,再遲一點的話,那就要等到明年開春了。

  趕不到涼州,如果能趕到漢中最好,趕不到,至少也要到錦城。

  換作以前,李八郎肯定是沒辦法出遠門的。

  因為姐弟二人,雖說是沾了姓李的光,能吃飽,凍不著,但想要再進一步,根本不可能。

  囊中羞澀,難道一路乞討去涼州?

  不過李六娘說自己的親事一切從簡,所以三日後,李八郎就多了一個姊夫。

  這個姊夫雖說是個武夫,但極是疼愛阿姊。

  又因為是馮鬼王軍中的老人,所以家產頗豐。

  從他無意中透露出來的口風中,李八郎知道,早些年馮鬼王從越巂平亂到轉戰隴右,光是勞力買賣,自己這位姊夫就沾了不少油水。

  更別說幾次大勝下來的犒賞。

  最重要的,用這些年累積下來的軍功,換取了田地,交給興漢會打理。

  每年收上來的糧食,除去賦稅和給興漢會的抽成,剩下的按姊夫的要求,會折算成糧票錢票布票等,按時送到姊夫手裡。

  如此一來,姊夫就沒有了任何後顧之憂,可以安心呆在軍中。

  不過這些田地是虛田。

  若是姊夫想要把這些虛田換成實田,自己打理,也不是不行。

  但一來是實田有可能會落到越巂,也有可能會落到隴右,甚至南中。

  真要落到南中那邊,哭都來不及。

  二來嘛,那就是這些虛田的產出折算,興漢會有一部分的賦稅補貼。

  所以真要自己打理,那就得正常交賦稅,不划算。

  興漢會之所以允許有這樣的操作,跟三國時代的先軍政治是分不開的。

  三國鼎立,先軍政治是必須的,漢魏吳無一例外。

  但因為經濟基礎不同,所以軍制也各不相同。

  魏國的是士家制度,士兵及其家庭另立戶籍,稱為“士家”。

  男子終身當兵,父死子繼,兄終弟及,世代當兵,士家只能與士家通婚。

  士兵死後,妻子由官府主持改配士家。若是士兵逃亡,家屬要受嚴厲處罰,重則處死,或沒為官奴婢。

  吳國除了士家制度,還有世襲領兵制。

  所謂世襲領兵制,即屬孫吳諸將私有,各將領所領軍隊算是其部曲。

  部曲在將領帶領下,不但參與中央指揮的戰役,同時還要為將領提供其它耕種雜役等。

  甚至在將領死後,部曲還得繼續聽令於將領之子或其血親繼承者。

  至於季漢的兵制,又有所不同。

  首先是胡夷佔了相當大的一部分。

  最早是大漢丞相平定南中後,為了減少南中夷人叛亂的能力,不但大量抽取夷人當兵,甚至還遷徙大量夷人到蜀地。

  而馮鬼王自不必說,屢次組建義從胡騎。

  這種做法算是半士家制度,針對的是胡夷。

  除此之外,大漢主要還是募兵與徵兵相結合的制度。

  募兵是為了培養職業兵,加強戰鬥力。

  徵兵是為了培養預備役,以便隨時可以應付大戰。

  大漢丞相在隴右之戰後,回到漢中,吸取了隴右之戰的教訓,精減軍中老弱,練兵講武,代表著大漢軍制的正式確立。

  誰都知道練出職業精兵才是優選,但這個需要良好的財政支撐。

  三國之中,唯有大漢才有這樣的資本。

  興漢會從一開始就與皇家有千絲萬縷的關係,所以算是半個官方。

  它對馮永軍中將士的補貼,算是大漢財政的一個補充。

  有點類似於後世的軍火商財閥對政府的政治獻金。

  在先軍政治下,這種政治獻金自然是越多越好。

  而馮君侯,就是興漢會這個財閥的總代表。

  如今這個財閥代表,正騎著高頭大馬,走在敦煌城的大街上。

  因為涼州刺史的到來,所以這條街道提前清人了。

  “嗒嗒嗒……”

  清脆的馬蹄聲迴響在街道上,更是顯出街道的安靜。

  馬是西域馬,極是神俊,唯一遺憾的是,這是一匹閹過的馬。

  神俊無比的西域閹馬。

  關大將軍親自擔任護衛,僅落後馮君侯半個馬身。

  披著鐵甲的親衛圍繞在周圍。

  張府的大門大開著,張就站在門口,恭迎馮君侯的到來。

  十月的涼州,天空紛紛揚揚飄著米粒般大小的雪。

  馮永翻身下馬,拾階而上,張就連忙行禮:

  “見過君侯。”

  “無須多禮,張公子久等了。”

  馮永駐足站在張府的大門口,打量了一下張就。

  只見張就裹著又厚又長的羽絨服,鼻子被凍得發紅,但卻在努力地保持著自己的從容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