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4 章 縉雲山

 隋朝位面。

 楊堅是從亂世走過來的,他一手建立了大隋。

 他何嘗不知道屠城不對,古往今來無數將領又何嘗不知道?

 可,一來,快速補充戰略物資,獲得財富;二來,減少管理負擔,防止再次反抗,達到快速征服和威懾的目的;三來,讓士兵們發洩內心壓力,進行報復;……

 與之相比,保住一城又一城的百姓實在是……得不償失。

 畢竟有利可圖。

 大家都這麼做,我這麼做,又有何不可?

 楊堅深呼吸一口氣,但天幕上的軍隊竟然說:“不拿群眾一針一線”!

 如果他們真的能做到如此,想必,更不會有亂殺、濫殺吧?

 不侵擾百姓,災害中救助百姓,怎麼會有這樣的軍隊?!

 唐初。

 李世民情不自禁地念道,“道者,令民與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危也。”[1]

 正所謂“上下同欲者勝”。[2]

 千百年前孫子就已經道明瞭的道理,古往今來能夠做到的又有幾人?

 他欲奪江山,他欲做帝王,但他要做怎樣的一個帝王?

 歷史喵告訴了他,未來的他會是一個好皇帝,貞觀之治,青史留名。

 可姜海藍告訴他,他還能做到更好。

 只是或許終他一生都做不到,因為他畢竟是個皇帝。愛民如子這種話誰都會說,但哪個皇帝能真的把百姓視如己出?

 哪個皇帝不希望百姓安安分分地待著?

 所以……

 李世民望向天幕,他們的“開國之君”,為什麼願意放棄做帝王?

 又為何能將他們的軍隊,教導得如此?

 武周。

 《論語·泰伯》中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但天幕上不是這樣的。

 武則天若有所思,他們著重誇讚、表彰普通百姓在打仗和救災中所做的事,這樣做的好處……

 百姓們必然為之驕傲。

 即便是沒有親自參與其中,如姜海藍這樣的百姓,也會與有榮焉。

 那麼,下次再有類似的事情……

 得到了肯定的百姓們會有勇氣和力量,再次挺身而出。

 且……

 武則天眯起眼睛,“百姓也並沒有忽視官兵的救援……”

 她是帝王,她精於政治,她從中窺到了一條名為“宣傳”的路。

 宋朝。

 為治理黃河水災,趙匡胤從建隆三年(公元962年)就開始下令黃河沿岸修堤築壩,並要求當地大量種樹。之後每年的正月、二月、三月,黃河堤壩例修期,他下令嚴格巡察,防患於未然。

 如今看到了天幕上的江城人民自發組織救災,又聽姜海藍說洪水、地震、山火官兵們都走在救災第一線,那麼想必在其他災情中,百姓為了保護家園,也……

 趙匡胤目光幽深。

 天幕上的百姓能做到,我大宋的百姓,能不能做到?

 ……即便做不到天幕上那般,但能

 有個五六分?[(.)]???+?+??()?(),

 對治理黃河水患是不是更有效?

 他身為天子()?(),

 治理黃河是為國家經濟的發展。

 但沿岸百姓()?(),

 是為了生存()?(),

 為了房子和農田,他們必然無法袖手旁觀。

 至於如何發揮百姓們的力量……

 趙匡胤叫來內侍,“去叫趙普。”

 元朝。

 忽必烈:“……”

 他大受震撼!

 震撼中又帶著濃濃的不解。

 可惜他的愛臣和心腹同樣不能理解為什麼天幕上會有那樣一支軍隊,會有那樣的軍民之情,他們當著他的面,嘰嘰喳喳地討論起來,討論愈發激烈,最後從討論轉為吵架。

 沒人能解答他的疑惑。

 忽必烈:“……”

 行吧。

 唯一能確定的是,他與其翻著歷史書參照中原王朝的舊制度進行改良,不如直接聽一聽歷史喵介紹他們大元及後面的明、清兩朝所推行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