傘時叄 作品

《元海轉》48楚荊,我們永結盟好。

超我告訴自己要積極面對,小我卻說,可是我很害怕很無助,這個時候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盯著孩子,把自己內在無助退縮的一面投射給孩子,孩子扮演媽媽退縮的內在“小孩”,媽媽扮演理性的“超我”

不僅能停止內在拉扯,還可以通過扮演正確理性的角色,活得很棒的自我感覺,這也是我們總忍不住,把內在戰爭投射出成了外部衝突。

以前我就在隨筆裡面寫過,大人的世界是玩標籤的世界,被投射的孩子是犧牲品,結果就是一個原本沒有自我批判的孩子,慢慢開始覺得我不可以失敗,必須一直挑戰自己,才配得上媽媽的愛。

這樣的孩子,即使挑戰自己,也並非出自對於新鮮事物的天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而是出自無意識的恐懼。

終結家族不幸的輪迴,界限是關鍵,失去界限,父母內在的劇情,就會在孩子身上上演。

自己去做,自己守住界限,孩子就能發展出一個完整的天性,充分揮灑出自己基因裡面強大的力量和真善美的能力。

書中媽媽就是個無助退縮的人,任何一點變動,都好像會要她的命。

要明白的是,不管有沒有受到原生家庭愛的影響,我們都可以勇於嘗試,並不是為了挑戰自我去做的,而是順其自然的豐富拓展生命體驗。

可見生活在一個病態家庭裡,一些原本看似正常的父母,會誕生一個病態的孩子,情緒就是這樣潛移默化影響我們的,邊界太重要了。

我一直有空間去反思原生家庭對我的影響,質疑原生家庭帶給我的“信念”,只要有縫隙,光也就可以照進來。

讓父母照見自己受傷的內在小孩,當父母想要侵犯孩子界限的時候,請務必藉助這個機會向內看。

成功的程度=鏈接事物本質的能力x人格穩定性。

鏈接事物本質能力,來源於自由。父母有多尊重界限,孩子就能發展出多強的鏈接事物本質的能力。

而人格穩定性,即真實自體的存在感,來源於愛。

父母能多大程度的看見回應孩子,孩子人格穩定性就越強。

一個人的格局取決於他人格結構的穩定性,好比一棟樓蓋的有多高,取決於地基有多深。

人格穩定,就會擁有真實自體的存在感,可以保證能力穩定發揮。誒呀呀,所以猴子(虛假自體)就不能稱大王了,但是在我看來,時小瑾想自信起來,擁有自信,還沒那麼簡單嘛!

對自己的選擇敢於負責嗎?那樣的人才自信,因為敢於認栽,而不是脆弱的自戀,我錯了,我該死。自信的人,要學會不考慮沉默成本,指的是已經發生不可回收的成本,而不是為了捍衛自戀,往往指責外界自我攻擊,絞盡腦汁想挽回損失(說你呢!老爸!)

最糟糕的母親就是特別著急的母親,特別著急的母親只要孩子稍微表現出跟自己不符想象的樣子,就會開始想各種糟糕的後果了,甚至覺得自己要瘋掉了。

這對於孩子的真實自體,是毀滅打擊!真實自體孕育於,無論發生什麼,父母都會愛我,的信心之中這樣的孩子,不管什麼風浪,都能面對。

想到這裡,時瑾也很生氣,總說孩子抗壓能力弱,不,孩子是最強的的孩子,要給這種自信就好了!不要再有打壓孩子的家長了,這樣鍛鍊不了小孩啊!不給吃還想你耕三里地……

生活當中,每個錯誤背後,都有潛意識無意識的劇情在操控,雖然是這樣,我們應該學會坦然面對,而不是注意力都放在解析劇情,剖析真相上,其實是在維護破損的自戀,這其實是一種防禦機制,我無法認栽,無法接受自己的脆弱自戀,無法讓過去的事過去。

有時我們會脆弱的自戀到,無非處理任何事情,當我們懷著:我希望所有事都如我所願,任何意外都是對我的精神折磨。

責備自己,反覆分析,這些都是頭腦對當下的抗拒,是很難獲得幸福的,我們活在當下,當劇情升起時,立刻就有敏銳的覺察。

當我們對劇情有清醒的覺察,覺知非常高的時候,劇情會立刻離開,它像水一樣輕柔,你知道那個劇情不是自己,就不會因為上演劇情攻擊自己,當下就可以幸福。

家庭的生死能量場,父母對孩子的本能灌注。

生本能,最初來自父母對孩子的看見,我願意回應你,滿足你。

死本能,來自我們向外延伸自己時,那種阻斷我們的能量,評判我們欲求,不回應我們情感(小虎)的行為。

今後,我還會繼續學習,好書,半本足以看清天下。

我讀懂了太多,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