黯淡星L 作品

159.第158章 荀爽的建議

相較於荀爽陳紀,韓融則顯得平庸了點,不過依舊稱得上大家。

這次見面,只是提及大政方向,並未談及具體施政。

劉辯聽後稱讚不已,三人皆拜為侍中。

侍中清要之官,為皇帝近臣,比二千石,無定員。

漢室原本就有拜名儒為侍中的先例,此舉足以顯示劉辯對於大儒的重視。

至於要在侍中的位置上待多久,且看以後了。

目前三公九卿之中,太常空缺,尚書檯還有一個權力比之三公都不弱的尚書令。

劉辯暫時不打算立刻補上,尤其是尚書令,此前憲帝時就有很長一段時間沒設尚書令,只以尚書僕射代管。

在劉辯心中,蓋勳為尚書令最對他的胃口,其整頓吏治的作為不能不讚賞。可河東的位置也很關鍵,若是貿然將他調回來,新任太守但凡做不到蕭規曹隨,繼承蓋勳的政策做法,先前的努力很容易毀於一旦。

荀爽三人拜別皇帝后,荀爽和陳紀有在京的子侄等候,與之相比,韓融的下一輩就有些拿不出手了。

接見三人的次日,劉辯收到了荀爽的奏書,這一次,他所言者,俱是實事。

劉辯不知道其中有幾分荀彧和荀悅的功勞,但荀爽所言,甚合他意。

荀爽久居潁川,因潁川人傑地靈,常有外地士人前往遊學,彼此交流。

由此,荀爽不出門,亦知天下事。

歷史上,荀爽在被董卓強闢為官後,在國家危難之際,一直致力於舉薦智謀之士,在暗中積蓄力量,謀劃剷除董卓,可惜事未靖而病死。

荀爽的治理風格與荀彧一脈相承,他首先向劉辯提出,改革之事需緩緩圖之。

對於最關鍵的土地問題,他認為關西召胡人屯田的舉措應當繼續執行,選拔能吏,將之編戶齊民。

而能行此舉的絕非止於關西,在荊揚兩州南部興修水利,開拓溝渠,仍可以開墾出許多耕地,散佈在兩州的蠻人也可效仿關西,施以教化。

劉辯知道,兩地沒有關中早年的基礎,開發起來相對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