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社桑落 作品

第62章:教育大業

其實,對於這些士紳和舊官吏,左念微依然保持著很大的容忍度,目前的東南依然是在雞蛋上跳舞,所以只能在保證自己核心力量純潔性不變的情況下儘可能的團結1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來維持自己。

不過,該做的事情還是要做的,東南與清廷1樣,都開始了維新運動。

清廷在康有為公車上書後,決定開始維新,開始制定憲法等。

但左念微很清楚,清廷的變法不過是裱糊而已。

整個國家政治制度的改變的難度遠高於編練1支軍隊,北洋新軍練得容易,但真正的共和政府可不是北洋政府那塊牌子。

這也是左念微為何沒有在擁有絕對的軍事力量後立即與清廷翻臉的原因,東南需要時間來培養自己的治國班底。

教育乃百年大計,要想培養自己的治國班底,那就必須要大力發展教育。

不同於日本,東南在戰爭賠款的分配上更側重於教育和實業,價值1500萬英鎊的賠款,被分做3部分,其中有300萬英鎊被投入了教育事業。

巨大的投入這也說明了這是1項長期而艱鉅的任務。

左孝威與左念微1同制訂了《東南十5年教育計劃》,擬訂建設1套完整的可複製的現代教育體系。

在這些方面,東南不僅擁有著左念微的超前設想,也有著多年開辦新式學堂的經驗。

但僅僅依靠這些設想和經驗就想實現全域普及近代教育、推廣新文化,那肯定是遠遠不夠的。

所需要面對的首要問題就是新式教育同以科舉應試為核心的傳統教育之間的尖銳矛盾。

作為歷代選才取士的基本制度,科舉制在中國已經實行了超過千年。

經過長期的演進,其體制已經完全成熟固化,考核內容以儒家經學義理為核心,以“8股文”為形式,來選拔治理國家的人才。

然而,8股文僵死的形式禁錮了人才的思想,使得科舉制度喪失了原本的積極性。

而4百年的8股文發展又讓儒教難以接受新的思想和學術,極度缺乏革新精神。

但是,縱然它有多重問題,存在徇私舞弊的情況,存在思想壓制的問題,但科舉考試卻是歷朝歷代最為公平的人才選拔形式。特別是對那些寒窗士子們來說,科舉是扭轉個人和家族命運的唯1途徑,誰要動這命根子,他們就要跟誰拼命。

這也是清末新政崩潰的重要原因,由科舉向新式教育過渡的失敗導致各地士子人心離散。

這對於如今的東南巡閱府也1樣,東南6省9成9的官員都是科舉上來的,下面的讀書人8成以上都是科舉士子,1旦不能處理好科舉問題,東南縱然有十萬大軍也沒用,低效的統治將使這1切變為空中樓閣。

因此,在新式教育建立的同時,左孝威選擇了改革明清的社學制度,制定完整的升學體系,向其中加入新學思想,逐步將科舉士子吸納進這1套流程。

這套社學制度與新式教育的學校1樣,有小學堂、中學堂、大學堂,每年按級晉升,小學之後進行考試分科,少部分人繼續學習儒學,其他人向數學、物理、實業等方面鑽研,中學畢業考試通過後授予秀才身份,進入大學堂學習,畢業後授舉人,可以入京參加科舉考試,也可以選擇考東南巡閱府的公員考試,成為東南巡閱府下的公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