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神棍老爹捲成首輔 作品

第495章 喪心病狂晏文瑄

  官員們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晏文瑄這是怎麼了?跟倭國有血海深仇嗎?”

  真要按他所說,大明的手也伸得太長了。

  有前面幾年的海運做鋪墊,下南洋、下西洋都還好,畢竟海貿不虧。

  但是一下子把攤子鋪得那麼大,還是讓習慣於內鬥的人很不習慣。

  怎麼就……停止內鬥,一致對外?

  新官上任三把火?

  晏閣老一上任,晏文瑄幫他燒第一把火。

  老成持重的官員只覺得心怦怦直跳,一下子彷彿看到成祖永樂皇帝派船隊下西洋時的盛況,一下子又擔心倭國和朝鮮奮起反抗,海上硝煙瀰漫。

  但是,他們都得承認,石見銀礦、佐渡金礦、蝦夷的橡木、朝鮮和南洋的精鐵,都很有吸引力。

  鄰居們雖然不好惹,但鄰居們很有錢,且籬笆不是很牢固的樣子,不去搶一把心總是癢癢的。

  就像幾個妙齡少婦不停地搔首弄姿撩撥,身為曹孟德如何能忍?

  想想朝廷缺錢的時候,京官們年底冒著大雪到戶部的倉庫外面排隊,逼著首輔出來給一個出糧期限。

  隆慶開關以來準時出糧的日子,是京官們以前做夢都不敢想的。

  當然,也有少數道德君子覺得晏珣的奏摺非常不妥。

  你讓水師出海打仗?

  你怎麼不去?

  將士們都是別人家的兒子、別人的丈夫,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遠征,真的有必要嗎?

  遠人不服而不能來,則修文德以來之。靠武力征服,總有被反噬的一天。

  不信你看蒙元。

  這些聲音漸漸擴大,引起一片爭議。

  關於誰去打仗的問題,晏珣有所準備。

  明中後期,軍中很多是募兵。

  普通募兵“年餉銀十八兩”,離國遠征一年四十二兩,立功加餉、受傷陣亡的撫卹另算。

  比如《經略復國要編》記載,萬曆抗倭援朝戰爭“沈茂浙兵俱系招募義務等處之人……俱照南兵事例,每名月支共三兩六錢。”

  砍倒敵軍將領,還有額外豐厚的賞賜。

  從相關記載來看,這個工資待遇在當時算令人滿意的。

  很多去朝鮮打仗的南方士兵帶著高薪和撫卹銀退伍回家。

  後來被招募的新兵衝著高薪入伍,摩拳擦掌想去遠征朝鮮。結果當時朝廷和倭國和談,一下子導致高薪工作可能沒了,因此還造成士兵不滿。

  ……?

  總之一句話“明軍不滿餉,滿餉則無敵”。

  錢給夠,人人武德充沛!

  皇帝早就跟晏珣達成共識,不夠錢就去搶,收到奏摺先不忙著表態。

  既然百官那麼喜歡爭,不如去爭另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