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青染 作品

86.賀蘭通判





光是做飯洗菜,七十三人都得做好幾鍋飯,沒有兩三個時辰,怎麼弄得完?




榮欣月解釋:“周邊的一些鄰居會來幫忙,大一些的孩子可以自己洗衣服,我也會教他們做飯。”




換作是庭淵,他也沒把握能夠照顧得了這麼多的孩子。




“還好,這些孩子都很懂事,他們會主動幫忙分擔一些活。”




這些孩子們學會這些,將來離開善堂,能做飯能洗衣服也能照顧好自己。




庭淵覺得這通判夫人已經做得很好了。




伯景鬱問他,“若你不找人幫忙,將來年紀大了,體力跟不上了,這些孩子怎麼辦?”




榮欣月道:“若我真幹不動了,自會找人幫忙。”




榮欣月還要給孩子們做早飯,兩人沒在善堂待太久。




出了善堂,找了個早餐鋪子,打算吃飽了去衙門找賀蘭闕。




伯景鬱與庭淵說,“她完全可以多收一點錢,多請幾個人,何必讓自己那麼辛苦。”




庭淵卻不贊同他這樣的想法,“因為你有錢,你的慣性思維是花錢去買別人的時間來為你服務,榮娘娘不一樣,善堂裡有這麼多的孩子,孩子看到什麼就會學什麼,榮娘娘之所以這麼辛苦,告訴孩子們想要什麼東西是要付出勞動的,想要穿乾淨的衣服就要把舊衣服洗乾淨,想要吃飯就要自己洗菜做飯,孩子們從小就會幹活,將來離開善堂,自然也就知道衣服要怎麼洗,飯要怎麼做,不會餓死。”




這種行為教育意義大於形式意義。




這是伯景鬱理解不了的,他出生在帝王家,註定的是自己不用付出勞動,就能夠獲取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而這些生活在底層的老百姓他們想要什麼,都得靠勞動獲取,他們沒有伯景鬱這樣有花不完的錢。




庭淵道:“這就是窮人和富人思維上的差異,窮人想的是付出勞動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富人想的是付出金錢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




伯景鬱:“沒錢她可以多收一些捐贈。”




庭淵笑了笑,輕輕地搖頭,“你還是沒能理解這個邏輯。”




這不怪伯景鬱,而是他的生活層級形成了他的價值觀。




“她不願意多收錢,就是不想讓孩子們養成一種不勞而獲的意識,以身作則告訴孩子們想要養活自己得靠自己的努力,轉頭為了讓自己不辛苦就多收善款請人來幫她做事情,自己打自己的臉。”




庭淵道:“這不就是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你都可以多收錢讓別人替自己工作,我為什麼不能不勞而獲?




“你想一想這種行為,是不是一種變相的不勞而獲?”




伯景鬱認真思考了一下,覺得算。




因為這也是沒有付出成本的。




現在看來,榮欣月的做法是很有必要的。




伯景鬱問庭淵,“為什麼你會有這樣的思維?”




庭淵也是出身富戶,家裡有的是錢,雖然在富商堆裡排不上號,可也能算得上富甲一方。




為什麼他會有這樣的思想觀念,與自己截然不同。




庭淵:“或許是我沒有像你這麼有錢吧。”




他沒有花錢大手大腳的習慣,是因為從小所接受的教育就是要通過不斷付出努力獲得回報,想要什麼東西得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取,而非不勞而獲。




伯景鬱從小接受教育就是別人都是來為他付出的,所有的東西都是他的。




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理念,自然他們兩個的思維方式和理念是不相同的。




用過早飯,兩人前往縣衙。




伯景鬱上前與守衛溝通。




守衛攔住他問,“做什麼的?”




伯景鬱道:“我是來找賀蘭通判的,他在衙門嗎?”




守衛問:“你找通判大人什麼事?”




伯景鬱:“我與他的兒子賀蘭筠是好友,過來看望通判和夫人的。”




這霖開城內沒有幾人不知道賀蘭通判的兒子在不久之前被人殺害,守衛有點懷疑,問:“你如何能夠證明自己與賀蘭大人的兒子相識?”




總不能是個人來找賀蘭通判,賀蘭通判都得見。




伯景鬱道:“你就與他說我姓哥舒,從京城來的。”




“那你等著,我去給你通報一聲。”




他與庭淵在外等著,不多時,守衛出來與他們說,“通判大人讓我帶你們進去。”




他們跟著守衛去了賀蘭闕的住所,而非辦公的地方。




兩人站在門外等候,不一會兒一個穿著官服的人出現在他們的視線中。




遠遠地,對方就抬手和他們打了個招呼。




等到走近看清,這賀蘭通判的頭髮白了一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