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月明 作品

第241章 漢四郡

“我們要讓心向大明的人,感受到歸順大明的好處。”

“五年後大局已定,再根據情況教化百姓開啟民智,小範圍推行大明法制。”

“二十年內能徹底同化此地,就是重大勝利。”

對於這個規劃,朱元璋自然沒有什麼意見。

真能將半島納入中原王朝領土,那將是超越前人的功績。

關鍵是帶來的實打實的利益,才是他最眼饞的。

所以,別說是二十年,就算是三十年五十年,都沒有問題。

朱雄英就更沒有意見了,二十年後差不多就是他坐天下了。

他巴不得這種事情多一點。

到時候他閉著眼睛摘果子就行了。

當然,這是玩笑話。

跟隨陳景恪學習那麼久,他很清楚同化是急不得的,需要時間。

大方向確定,接下來就是一些細節。

陳景恪制定了一個大華北戰略:“華北平原是大明最大的平原之一”

“將這裡開發好了,可以恢復北方元氣,稍微平衡南北經濟差距”

“環渤海一帶,擁有數個天然良港,尤為適合發展水師和海貿”

“以這裡為支撐點,輻射整個遼東和半島,進而攻略日本。”

“同樣的,與半島、日本以及更北方地域的交往,也會反過來促進環渤海帶的發展。”

這其實是早就制定好的計劃,只是事情太多,尚未來記得實施。

現在高麗都打下來了,必須要跟進才行。

“遼東那邊的治理相對來說要簡單的多,我認為只要解決了兩個問題,剩下的都好說。”

朱元璋好奇的問道:“哦,不知是哪兩個問題?”

陳景恪說道:“一是禦寒,二是糧食。”

“禦寒可以推廣棉花種植,糧食可以推廣水稻種植”

至於為什麼種植水稻因為它高產。

且遼東水網密佈,還有肥沃的黑土地,實在太適合生產糧食了。

“等等。”朱雄英驚訝的道:“水稻不是生長在溫暖的南方嗎?遼東苦寒之地,也能長水稻?”

朱元璋也露出了同樣的疑惑,他還真不知道遼東能種水稻。

陳景恪嘆了口氣,何止是他們兩個,即便是前世依然有大把的人不知道,早在三千年前遼東就開始種植水稻了。

很多公知殖人利用信息差,開始炮製各種小作文。

什麼你國東北能吃上大米,還要感謝日本人云雲。

然後就開始擺證據,日佔期間,有日本僑民發現北海道和遼東維度相同。

在北海道能生長的寒稻,在遼東應該也能生長。

於是就引進種植。

從此東北才有了水稻。

還有小作文,說是北海道的寒稻先進入朝鮮,再由朝鮮人帶到遼東。

總之一句話,東北產水稻要感謝日本。

這種公知自己都說不出個子醜寅卯的小作文,曾經到處都是。

蠱惑了不知道多少人。

後來各種知識普及,這個謊言維持不下去了。

公知和殖人又開始寫新的小作文。

什麼東北原產水稻產量低,全靠日本專家幫忙育種才畝產五六百斤。

現在東北水稻的基因,百分之六十以上來自於日本。

陳景恪不知道東北水稻基因來自於哪,但他很想問那些人一個問題。

雜交水稻這一塊,中國需要外國的技術援助嗎?

“早在幾千年前,遼東就已經開始種植水稻。”

“武周時期,武則天政策失誤導致了營州大亂,大祚榮在遼東建立了渤海國。”

“當時渤海稻以色香味兒名傳天下,受到權貴爭相追捧。”

“但農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需要一個穩定的環境和足夠的人口,才能發展。”

“隨著渤海國滅亡,遼東陷入長達數百年的混亂,人口亦是銳減。”

“生產力非但沒有得到發展,反而還倒退了。”

“曾經名揚天下的渤海稻,也就此沒落。”

“但沒落並不代表就消失了,在遼東部分地方,依然有水稻種植。”

“只是不論規模還是產量,都遠不及唐朝時期。”

“大明既然拿回了遼東,自然要好好發展。”

“派遣一些有經驗的老農,去培育渤海稻種使其高產。”

“如此,有了禦寒之物,又有了足夠的糧食,遼東自然也就能安定了。”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