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月明 作品

第226章 萬物之理

看著祖孫三人震驚的模樣,陳景恪心中很是得意。

就喜歡看你們這些土著沒見識的樣子。

他弄的這個東西叫斯特林發動機,也叫溫差發動機。

結構非常簡單,簡單到很多商家,將它作為茶杯蓋子上的裝飾品。

杯子裡倒上熱水,蓋上蓋子輕輕轉動一下輪子,就可以一直旋轉。

直到杯子裡的水溫降下來。

前世陳景恪讀高中的時候,碰到了一個好的物理老師。

為了讓他們對物理感興趣,手工製作了很多小玩意兒。

還教他們是怎麼做的。

比如這個斯特林溫差發動機。

當時陳景恪用易拉罐、氣球、細鐵絲等廢料,製作過一個。

那種成就感太強烈了,他也由此喜歡上了理科。

還有那種簡易留聲機,用一次性塑料杯當唱片,牙籤當唱針,一次性紙杯當喇叭。

只能說,一個好的老師,真的能改變一個人的一生。

今天,陳景恪也準備用類似的方式,讓朱元璋等人感受到理科的魅力。

為後續發展理科,攀登科技樹,奠定思想基礎。

以前他只是強調生產力改變生活,但除了印鈔和琉璃,他沒有弄過什麼黑科技。

原因很簡單,沒有正確的思想指導,科技只會成為壓榨的工具。

所以,他才會先從制度方面著手,對大明進行種種改革。

目的就是為百姓鬆綁,讓他們也能享受到,科技進步帶來的好處。

如果朱元璋一家子不同意他的制度改革,不願意為百姓鬆綁,那黑科技還是先留著吧。

找機會離開大明,在海外弄塊地,然後從國內弄點百姓過去。

自己發展自己的。

還好,他的各種政策被採納,並在大明成功施行。

雖然各種不公依然普遍存在,但百姓身上的枷鎖,確實被卸下來了一部分。

皇權時代,能做到這一步,已經很不容易了。

所以他決定適當的弄一些黑科技出來,為華夏文明的發展加加速。

除了黑科技,還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理科基礎體系。

不需要多麼高深,有個框架就行。

中國自古以來就不缺人才,缺的只是方向。

只要為他們指明方向,他們能創造無數的奇蹟。

朱元璋揉了揉眼睛,確信沒有眼花,那個輪子確實在旋轉。

震驚的問道:“這……為何它會旋轉?”

陳景恪簡單的解釋道:“它能轉動,借用的是熱水釋放出來的熱氣蘊含的力量。”

“這就是稍微高深一點的力學,所能達到的效果。”

說著,他將蓋子取下來,蒸汽汩汩冒出:

“就是這白色的蒸汽,它內部蘊含著很強的力量。”

“力學可以幫助我們,發現並使用它的力量。”

朱元璋不敢置信的道:“熱氣的力量?”

這玩意兒除了能燙傷人,竟然還有這樣的用處?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他是萬萬不敢相信的。

朱標也是一樣的表情,太不可思議了。

這就是力學嗎。

果然高深莫測啊。

朱雄英趁人不注意,拿起蓋子又蓋在了杯子上。

看著輪子轉動起來,他就無比的驚奇。

好東西,真是好東西啊。

回頭拿給妙錦看,她肯定也沒見過。

眾人無視了他的行為,繼續討論起溫差發動機。

朱元璋若有所思的道:“這東西做的大一點,是不是就可以放在車子上,讓車子一直跑?”

朱標說道:“還可以放在輪船上,就不用人畜之力來轉輪子了。”

陳景恪不禁點頭,兩人第一時間就想到了交通,聯想能力是很豐富的。

輪船最早指的,就是安裝了飛輪的船,宋朝時期就出現了。

最開始用人力踩動飛輪旋轉,後來又有人發明了畜力機構。

和拉磨一樣,用牛馬拉著轉,通過傳導結構帶動飛輪。

這個傳導結構略加改動,就可以應用到蒸汽機上面。

當然了,溫差發動機雖然製作簡單,但在實際應用方面並不理想。

至少以現在的科技水平,是沒有辦法將之實用化的。

陳景恪將這玩意兒拿出來,也就是為了震撼一下朱元璋等人。

真正要實用化,還得是正兒八經的蒸汽機。

為了進一步引起他們的重視,他也提出了幾個應用:

“造出一臺機器牽引的車,後面掛上耕犁,就可以用來耕地。”

“這種車不會疲倦,只要燒熱水就能一直運行。”

“效率比牛要高几十上百倍……”

“一兩個人一天就能耕數百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