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月明 作品

第138章 突如其來的遷都話題(加更求月票)

洪武二十四年,再次派朱標前往長安實地考察,其實已經做好了遷都的準備。

然而朱標回來之後,卻建議將國度放在洛陽。

具體緣由已經不可考,但想來是極其有說服力的。

否則朱元璋也不會猶豫不決。

但還沒等他考慮清楚,朱標就病故了,遷都之事就此作罷。

後來朱允炆以及他身邊的大臣的操作,證明了遷都北方的正確性。

最終在朱棣手上達成。

朱元璋看著半天不說話的陳景恪,心中不禁一動。

陳景恪的思路向來和別人不同,他是不是能給自己,提供一些不一樣的參考意見呢?

想到這裡,就出聲問道:“景恪對遷都可有什麼想法?”

陳景恪連忙搖頭道:“陛下,遷都乃國之大事,豈是我能置喙的。”

朱元璋說道:“有幾個選擇各有優劣,咱始終無法下定決心。”

“你的想法與常人不同,咱想聽聽你的建議。”

“你不用擔心,咱也不是非聽你的,只是想聽聽你有沒有別的看法。”

陳景恪這才說道:“既如此,臣就妄言幾句。”

“我將不同區域劃分為四種功能,其一資源區域,其二經濟區域,其三軍事局域,其四政治中心。”

“資源區域就是提供某些資源,比如糧食生產、金銀鐵礦……”

“經濟區域,交通便利的地區,其實都比較適合發展經濟。”

“總體來說,南方是天然的經濟區域。”

“軍事區域,就是承擔軍事任務的地方。”

“目前的北平、太原等地,都是這種類型。”

“政治中心,往大了說就是國家的京畿所在。”

“往小了說,布政使衙門所在,也是區域政治中心。”

朱元璋高興的道:“景恪的總結非常精闢,確實可以如此劃分。”

馬皇后也不禁點頭,這個劃分確實很有道理。

朱雄英就沒有想那麼多了,此時他就只有一雙耳朵,專心的傾聽。

“景恪繼續說,後面呢。”

陳景恪就繼續說道:“對於小國來說,因為國土狹小,很可能一個區域同時承載著四種功能。”

“但對於大明這樣國土遼闊的大國來說,這四種區域的功能劃分就比較明顯了……”

“軍事區域和經濟區域受限於環境、資源區域受限於物藏,此三者人力很難強行干涉。”

“唯有政治中心,是人力所能決定的。”

軍事區域和經濟區域,倒不是沒辦法干涉,而是強行干涉費力不討好。

順應自然環境,才是最省時省力的。

朱元璋想了想,也點頭表示認同。

陳景恪喝了一口茶,潤了潤嗓子:

“對於大明來說,政治中心絕對不能和經濟中心放在一起。”

“經濟中心的話語權本來就重,若再將政治中心放在這裡。”

“其他地方就將徹底喪失話語權。”

“對一個國土遼闊的國家來說,其危害太致命了。”

朱元璋極為贊同的道:“說的好,這也是咱一直想遷都北方的原因之一。”

“南方已經夠強勢了,在將京畿放在這裡,那北方怎麼辦。”

“咱最中意三個地方,長安、洛陽和北平,你覺得哪裡最合適?”

陳景恪沒有直接說哪裡,而是道:

“京畿之地,首先要有天險可守,易守難攻。”

朱元璋回憶三地的地形,給出了判斷:

“三地皆有天險,長安最為堅固,其次洛陽,北平最次。”

陳景恪繼續道:“作為大一統的王朝,交通要便利。”

“否則不利於漕糧運輸,也不利於通行各地。”

朱元璋說道:“長安交通最為不便,北平稍好,洛陽地處中原腹心之地,四通八達最為便利。”

陳景恪再說道:“必須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否則重新修建一座都城,代價太大了。”

朱元璋深以為然:“若論經濟,自是洛陽最強,長安其次,北平最次。”

“這也是咱不想將都城放在北平的原因。”

“雖然元朝將大都放在此地,然元人不善經營城池,此地並未發展起來。”

“僅有的宮殿,也毀於戰火。”

“若將京畿放在此地,相當於重頭興建一座都城,代價太大了。”

陳景恪內心也很認同朱元璋的看法。

北平在地勢上確實可以當京畿。

但現在是洪武十六年,不是三百年後,更不是六百年後。

未經明清兩朝經營,此時這裡還是半蠻荒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