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不清 作品

638 第一產業


                 就拿小麥來說,它從唐代成為北方主食之後,平均畝產始終就維持在兩石左右,也就是是300斤上下,上千年了也沒見有大改進。

  難道是古人沒鑽研過這方面的技術嗎?正相反,古人已經很玩命的去總結經驗了,可是受制於科技手段和自然環境限制以及成本因素,產量基本已經到了天花板。

  所謂科技手段當然是指優選雜交技術了,古人好像還沒認識到這一點,也沒人專門琢磨。

  自然環境,無非就是土壤條件和水源,古人很早就知道了,並進行了大規模人工干預。

  成本因素則指光靠土地的養分不足以每年提供給農作物足夠的生長所需,除了人畜糞便之外又找不到合適的替代品,只能被迫休耕。

  優選雜交洪濤是一竅不通,且改良育種也不是幾年能成功的,所以還是交給皇宮裡的花匠們慢慢琢磨吧。他們通過培育玉米、番薯、土豆、菸草、可可樹、橡膠樹,已經積累了不少經驗,只要路子走對了方向早晚會厚積薄發的。

  改造土壤和自然環境古人一直都在做,且做得很不錯,打井、修渠哪朝哪代也沒停。自打洪濤登基之後,同樣對這方面很重視,幾乎每年都要給工部撥專款用於疏通河渠。

  還在廣東、福建的山區修了幾座小水庫,雨水多的時候關閘蓄水,雨水少的時候開閘灌溉,既能滿足一部分農田對水的需求,還從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洪水氾濫。當地官員因此沒少受到百姓稱讚,皇帝自然也跟著沾光。

  當新政蔓延到北直隸和山東境內後,修建溝渠和水庫自然而然成了官員們博取政績的主要手段之一,已經有十多份申請修建水庫的題本壓在司禮監沒有批覆,主要是水泥產量有點跟不上了,不得不先緩一緩。

  其實洪濤最拿手也最能立竿見影的不是修建水利工程,而是玩化肥。僅靠人畜糞便和草木灰對農業生產遠遠不夠用,這時候如果有化肥助力,不敢說頭一年就能見到大豐收,三五年內應該也能把水稻和小麥的畝產提上去至少一兩成。

  那此時此刻大明朝有沒有大規模生產化肥的能力呢?洪濤可以很負責任的說,有!太複雜的複合肥搞不出來,簡單的氮肥還是可以的。

  這可不是憑空臆想出來的,他在宋朝就弄過這玩意,大型的化肥廠建了不止一座,硝酸銨、硝酸銨鈣年產十多萬噸,此時正好拿來一用。

  “技術不夠肥料湊!王承恩,安排下,明日朕要去永定河鐵廠視察。”大規模生產硝酸銨,後世有更高效更安全的辦法,但在大明朝的工業基礎前提下辦法只有一個,靠硫酸溶液與焦爐煤氣發生反應,先弄出硫酸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