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不清 作品

320 臨陣倒戈

  其實不用假設,睜開眼看看廣東的公文就能發現端倪。原本一個耕地面積嚴重不足、人口又一年比一年多的納稅困難戶,隨著李贄上任一點點推行新政,情況馬上有了好轉。

  待袁應泰赴任,帶著皇帝的旨意開始大刀闊斧把新政鋪開,一年之後完全脫胎換骨。雖然糧稅依舊沒有大起色,商稅卻翻了好幾個跟頭。全部換算成銀子的話已經可以位列前三了,與一向富庶的江浙平起平坐。

  再假設一下,大明沿海的港口不止廣州,也不用全部開海,只需把曾經有市舶司的泉州、寧波兩處恢復如初,每年至少可以為朝廷多納幾百萬兩商稅。

  這是個什麼概念呢?可以多養一個遼東鎮!不用增加任何稅賦、不用開墾一畝荒地、不用多徵一個勞役,只需朝廷多派幾個李贄、袁應泰去福建、江浙,就可頂數十萬兵將和邊民。

  而海軍的建立看上去與新政無關,實則骨肉相連。沒有海軍,東南沿海始終要防備倭寇死灰復燃,每年消耗的銀兩不比遼東鎮少。

  沒有海軍,廣州、泉州、寧波就算開了海也不能保證出入安全。如果港口海盜雲集,勢必影響商路安全,也就沒有太多商船願意前來交易。這麼簡單的道理,就算沒見過大海的人也該能想通。

  最主要的是沒有海軍皇帝就無法抗衡朝臣們的阻力,別說開海,連新政都推行不下去。說皇帝抓軍權消弱內閣六部也好,指責皇帝窮兵黷武也罷,都不能掩蓋這個事實。

  那應不應該轉而投入皇帝的陣營呢?高攀龍從來沒想過。說實話,他非常非常不喜歡這位皇帝,即便知道其所做之事很有可能讓大明重現輝煌,依舊不喜歡。

  但不喜歡和分不清對錯是兩碼事,做為掌管刑獄的最高部門,自己這個大理寺卿只能也必須向理不向人。有朝一日保皇派官員包括皇帝觸犯了刑律,才能理直氣壯的當裁判,否則這個官還有什麼意義呢。

  “……狡辯,完全是狡辯,想不到堂堂高攀龍也是趨炎附勢之輩!”這個假設直接讓胡桂芳啞了火,有道是拿賊拿贓、抓姦抓雙,僅憑衣著就定罪確實有點說不過去。憋了半天也沒想出該如何反擊,乾脆開始了人身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