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不清 作品

320 臨陣倒戈

  面對胡桂芳的怒視高攀龍微微低下了頭,今日朝會上發生的事情意欲如何他心知肚明,卻無法苟同且深深惋惜。如果這些同僚們能提前向自己透露一些消息該多好,也就不用當著文武百官迫不得已去給皇帝當槍使了。

  迫使自己的並不是皇權,也不是貪生怕死,而是做為一名士人的本份。自打坐上了大理寺卿的位置,小兩年時間,不光身份發生了變化,心態也隨之改變。

  原本看不到的細節現在能看到了,原本無法體會到的難處現在每天都在身體力行併為之憤怒。官場上人浮於事、蠅營狗苟太普遍,每當想起當年自己的所作所為,心中就有一種想去死的衝動。

  反觀皇帝的所作所為,說其劍走偏鋒不守祖宗法度算輕的,幾乎每個舉動每個決定都與當下的主流格格不入。但靜下心來仔細揣摩,卻能發現件件事都對江山社稷有益,不對,應該是對百姓有益。

  為了挽救越來越虛弱的大明,皇帝帶頭節衣縮食消減後宮的大半用度,停了三大殿修建,又拿出內帑去南洋購買大米,餵飽了北方各省的災民,把肉眼可見的民亂消弭於初始。僅此一項,就讓朝廷省下了大量財力和人力。

  利用各地皇莊工廠的先發優勢,帶頭號召官督民辦。至今已有數十家工廠拔地而起,無論所產何物皆可為入股之人帶來豐厚的回報。

  表面上各個工廠的股東都是當地的士紳豪強,身後又大多藏著朝廷官員,好像是與民爭利。可是經過一年多的仔細調查分析,百姓不光沒被奪利,反而因為工廠拿到了不小的實惠。

  每座工廠少則百十人,多則上千人,皆來自民間。他們雖不事農桑,卻可以按月拿到不菲的薪酬,足夠一家五六口人吃喝用度,省著點還能有所積蓄,用來給兒女成家立業。

  也就是說一座工廠少則養活五六百人,多了可以讓五六千人衣食無憂。換做土地的話,如此規模能頂上村莊和小縣城了。

  假設一下,如果大明境內有一百座工廠甚至一千座工廠出現,百姓們是否就能擺脫食不果腹、衣不遮體的境遇了呢?

  答案好像很樂觀,即便不能百分百解決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且不用大規模開荒,不用找尋水源,也不用靠老天爺恩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