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歌當宋 作品

第二百二十六章王莽的前車之鑑

  獨自一人走在宮中的甬道里,高牆之下的天空顯得又窄又長,葉安長嘆一聲也沒有宣洩出胸中的憋悶。

  大宋的改革註定失敗,無論是趙禎這種徐徐圖之的,還是趙頊那種一意孤行的,都不會有任何效果,或許在小事上得以出現改革的成效,但最終的宿命還是人亡政息。

  從小民的思想到帝國的權利結構,從上層統治階級到基層官吏,他們已經形成了最基本的認知,階級漸漸的被固化,財富漸漸的被收割,思想逐漸頑固起來,所有的利益相關和帝國架構已經定型,只要進行改革就會觸動所有人的利益,官宦、外戚、將門、宗室都不希望改變,而百姓只是希望不要變得更壞……僅此而已。….唯一的辦法,也是唯一的出路只有一個,徹底打破王朝的統治,將那高高在上的皇權砸的稀碎,可這條路比改革之路更難走。

  天賦皇權喲!

  這個深入到漢家百姓骨子裡的東西根本無法改變,而華夏民族需要的也是一位集權之人的領導。

  就像……就像……後世的那位“教員”,一開始大家也把他當作神一般的存在,當作一位至高無上的權威,他的話無論對錯都是絕對的“神諭”,因為華夏需要,因為只有如此他才能將所有人擰成一股繩,因為他才能帶著老百姓度過最難的險關。

  在逐漸發展之後,漸漸的改變開始了,最終權利得以被分散,而那個位置也不再是專屬於某個人,或是某個家族。

  葉安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好這件事,但他知道如果不嘗試,那一切的一切都會回到起到,甚至還不如這個衰敗的“盛世”。

  元、明、清是強大,甚至將華夏的威儀傳播到了歐洲,但一個大而不長,一個外強中乾,一個就是倒退的蠻夷。

  這完全不符合時代的發展規律,任何一個文明都應是越發展越強大的,可華夏文明卻相反,在宋朝達到巔峰,從宋朝之後便開始一路向下的趨勢,而在這個節點上正好也是西方開始逐漸從黑暗的中世紀開始向文明進發的。

  東西方在這個時間點開始了截然相反的發展趨勢,或許這也符合“盛極必衰,否極泰來”的華夏古老智慧。

  漢家文明的強大其實也受到了本身的限制,儒學本是促使漢家強大的工具,可同樣也成為阻礙華夏強大的一種力量,不是他天生如此,而是一代又一代的學者大儒將其變得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