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歌當宋 作品

第七百零二章宋時秋收

  一時間牛車,馬車,驢車遍佈東京城開始了一場令人驚異的小遷徙,連帝王天家也不能例外,因為冬日裡帝王不光要參加藉田的秋收,還需要秋獮。

  自太祖建隆二年,始校獵於近郊後,大宋的歷代帝王都要進行秋獮,只不過秋獮的次數越來越少罷了。

  太祖的秋獮並不是單純的打獵,相反其中有著更為深遠的意義,其中符合禮制規範,樹立帝國統治的正當合法權威、促進君臣關係、體恤愛民等政治意義要遠大於狩獵。

  而到了太宗時期,國家逐漸穩定,內部不會出現大的變動,從太宗開始逐漸的把目光放到了內治上,於是秋獮的次數越來越少。

  但雖然減少,卻並沒與廢止,真宗時“禁圍草地,許民耕牧”,田獵的禮制象徵意義和軍事威懾作用更加凸顯。

  只不過趙禎繼位後,年幼體弱,這項制度便暫時的被擱置,而這一次劉娥打著“謂田獵以訓武事”“昭孝德”的名義,才有了趙禎秋獮的可能。

  可即便如此,群臣之中依舊有人極力反對,並且提出了三點“一者在外言兵不利天子之安危;二者興師動眾出門行獵既荒廢政事,不務正業又破壞農耕生產,擾亂百姓生活;三者有悖於“上天有好生之德“的儒學教義,也不容於佛教、道教信仰中的“戒殺“。”

  這三點理由皆被趙禎親自下詔駁斥,並且還是引用葉安說過的話:“秋獮乃祖宗之制也!強身健體,方能勤政天下;百姓近郊耕種,遠郊則獮于山林又有何妨礙?上天有好生之德,亦有雷霆之怒,不以兵事為重,何以震懾宵小?!”

  這三點算是逐一批駁,一時間讓朝臣啞口無言,只有葉安在朝會上微笑,什麼不利天子,不務正業,上天有好生之德,全是狗屁,達爾文進化論已經說明一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漢家的君王永遠不能是一隻綿羊,而必須是一頭“大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