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歌當宋 作品

第三百六十六章生活與理想

  事實上皇帝除了鼓勵百姓讀書之外,並沒有做過多少有利於教育發展的事情來,即便是重視也只是注重都城之中的百姓,都城之中的讀書人。

  除了鳳毛麟角的貧家子弟能夠鯉躍龍門之外,大多數的百姓子弟,農家子是沒有機會的,相比他們,官宦之家的孩子擁有但更多的時間,更為豐富的物質生活,書本以及書本上的知識對他們來說並不是昂貴的東西,尋常聽到家中大人的談話,經驗的傳授也是耳聞目染之下便超越大多數平民百姓之家的。

  農人子弟用什麼和人家去比?唯有勤奮二字,這也是為何考場上會出現十年寒窗鐵硯磨穿才金榜題名的人,也是為何有那些才十來歲的年紀,便能高中的奇才。

  神童不是沒有,小皇帝的伴讀有一位叫蔡伯俙的,那才是真正的神童,這要歸功於大宋“童子科”的大放異彩。

  為了躋身士大夫階級,瞭解這個時代的科舉制度,葉安可沒少看書,尤其是對科舉制度,後來他在資善堂的時候,偶然之間看到了一個比趙禎還小上幾歲的孩童,才從藍繼宗那裡知曉,原來他是以童子科入仕的神童,蔡伯俙,自此葉安才知道,原在歷代王朝,童子便能入仕了!

  童子科原本是漢代選官取士的特設科目之一,《漢書》中便有記載“漢興,蕭何草律,亦著其法,曰:太史試學童,能諷書九千字以上,乃得為史;又以六體試之,課最者以為尚書御史、史書令史。”

  東漢規定兒童年十二至十六歲,能“情通經典者”可以入選童子科,年幼才俊者拜童子郎,授以官職。

  唐以後科舉特設童子舉。唐制十歲以下能通經者便可考取功名,到了大宋便規定十五歲以下能通經作詩賦者,皆可應試,及第後予以出身並授以官職。

  而大宋出現的神童可不在少數,楊億、宋綬、晏殊都是年幼時便以神童聞名大宋的,而且每一個幾乎都取得了令人讚歎的成就和地位。

  這個蔡伯俙也是一樣,之所以名聲不顯,最主要的還是因為他年紀雖小,心眼不少。也許是出生原因,或是被家人教導的太過邀寵,總之朝臣們對這位神童頗有不滿,認為他對皇帝太過諂媚。

  但一個九歲的孩子能有什麼壞心眼?在葉安眼中,他只是一個沒有被引導好的璞玉而已。

  當然,更多的還是被捧殺到如此地步的,大中祥符九年蔡伯俙應童子科考試,廷試時宋真宗見他機靈,當即賜詩一首。又賜他進士出身,授秘書省正字職務,命他到東宮充當還是太子的趙禎伴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