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劍心 作品

第125章:好運號

    “好運號”貨輪停在港口,海員們正在操縱蒸汽液壓吊裝機,把規格統一的集裝箱吊上甲板,碼放整齊。

    “唐泰斯先生,集裝箱裡裝的是什麼貨?”

    馬斯克好奇的向船長打聽。

    唐泰斯船長四十來歲,頭戴三角帽,披著藍黑色大氅,濃密的絡腮鬍使他看起來威風凜凜,走路的時候顯得有點跛腳——這是常年在海上工作落下的風溼病。

    “沒什麼特別值錢的東西,無非袋裝麵粉、機織布料、肥皂、茶磚、瓶裝調味品,還有鍋碗瓢盆之類的搪瓷容器。”船長耐心解釋道,“我們把這些貨送到斐真王國在海外的各個殖民島嶼上,換成當地特產的橡膠、咖啡、蔗糖還有朗姆酒,再販運到海藍王國,賺點兒辛苦錢。”

    唐泰斯船長說的輕描澹寫,其實這一趟海運下來,利潤著實不低。

    這條航線,充分體現出殖民帝國時代的貿易特徵:從工業發達的宗主國購入工廠流水線出產的日用品,把這些工業品販運到欠發達的殖民地,換購廉價的原材料,運回宗主國,或者轉運到另一個工業國家,如此週而復始,高額利潤來源於工業對種植業的“剪刀差”。

    那麼,原材料出產地,就不能提價嗎?

    在自由競爭的理想市場環境下當然可以,可惜現實中並不存在真正的自由市場。

    在1620年代的瓦雷斯世界,絕大多數原材料產地,都已經被各大工業強國瓜分,淪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受限於所謂的“帝國特惠制度”,殖民地出口的原材料價格完全由宗主國說了算。

    殖民地的土著乃至大莊園主和奴隸主,對這種不公平的貿易制度頗有微詞,不滿積累到極限,自然會鬧出殖民地獨立運動——新大陸正在爆發的獨立戰爭,就是這一矛盾的集中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