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中修狗 作品

第139章:日本的崛起和野心

與當年美國海軍准將佩裡強迫日本開埠通商口岸的情形如出一轍。

而後又與清政府爆發甲午戰爭,迫使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若不是西方列強幹預,遼東半島也將成為日本的戰利品。

1904年,日本軍隊規模增加一倍,軍備製造方面實現自給自足。

通過戰爭獲得戰利品,讓日本人的信心暴漲,甚至揚言能打敗清政府,就能打敗俄國。

於是1905年日俄戰爭爆發,併成功奪去了遼東半島的旅順港,獲得庫頁島的一半,和在東三省的商業優勢。

這對於一個過去五十年都在西方列強羞辱中,臥薪嚐膽,同時又自尊自傲的國家,這次的勝利,讓人振奮。

20世紀初,完全就是日本的黃金歲月。

現代戰爭不僅僅為日本贏得了軍事聲望,也為其帶來了史無前例的繁榮,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日本的對外出口達到了頂峰,鋼鐵、紡織品、均需用品,直至大戰結束,黃金時代落下帷幕,不少軍工廠紛紛倒閉,造成了上千萬人口的失業。

1929年,美國經濟大蕭條,又進一步導致日本生絲出口貿易陷入癱瘓。

同樣重要的是,日本作為協約國勝利的一方,但在此後的十年間,許多國際商人和消費者卻刻意避免購買日本商品。

其主要原因還是西方人方案日本在20世紀初的幾十年中,對中國的侵略行為,因此西方的金融家們選擇將更多的資金注入中國。接著,《凡爾賽合約》規定將德國在山東半島的權益轉讓給日本,促使中國人民群情激奮,因而發生了廣泛的抵制日貨運動。

這一行為進一步損害日本利益,促使日本人普遍認為自己成為了國際陰謀的受害者。

種種原因結合,日本走向了一條極端道路。

明治維新時期,日本人口僅有3000萬。

1930年猛增到近6500萬,加上日本國內製度的不同,並非農業大國,這使得日本越來越難以養活全部人口,日本農民堅信勞作,努力使糧食產量升至極限,可到20世紀20年代,日本的農業產量陷入停止,不斷增加的人口,導致日本每年都要嚴重依賴糧食進口,日本的大米進口更是增長了兩倍。

20世紀20年代,日本軍隊中出現了大量激進分子,其中在《致青年人》中,陸軍中小橋本欣五郎寫道:

‘為擺脫人口過剩的壓力,擺在日本面前的只有三條路——向外移民、開拓國際市場以及領土擴張。由於其他國家歧視日本移民的政策,第一山門,即向外移民,已經對我們關閉了。由於關稅壁壘和通商跳躍的廢止,第二扇門也正在關閉。當三扇門中的兩扇門都已對我們關閉時,日本該何去何從。’

此外,還有一些日本作家提到其他國家擁有廣袤領土,日本僅有彈丸之地,這是不公平的,尤其是這些國家沒有做到地盡其用,甚至都沒有達到日本農民工實現的糧食畝產量。

他們不僅僅覬覦中國廣袤的土地資源,對西方國家同樣虎視眈眈。

日本軍方的宣傳人員荒木貞夫曾質問:日本以142270平方英里的土地,養活了6000萬人口,而像澳大利亞和加拿大這樣的國家,擁有300多萬平方英里的土地,卻只需要養活650萬人口,日本為什麼要滿足這樣的現狀。

殖民擴張,已經成為必然。

日本的第一戰,便是侵華戰爭。

擁有狼子野心的日本,完全不滿足於侵華戰爭,他們有著更大的野心。

至於中國,完全是墊腳石,是日本通向西方國家的敲門磚。

極端的軍國主義,也就註定了日本在對外擴張的手段上,勢必要相當殘忍。

曾在中國大地上製造的一次次動亂,一場場屠殺,哪一次,都無比血腥殘忍,哪一次,都人神共憤。

可日軍仍然不以為然。

金陵大屠殺的發生,有部分原因是淞滬會戰。

20世紀30年代,日本軍方領袖就曾大放厥詞,並且堅信日本將在三個月內征服中國。

然而,僅在中國的一座城市的戰事,就從夏天拖到秋天,又從秋天拖到冬天,這徹底粉碎了日本輕易取勝的美夢。

中國,這個擁有淳樸民族的國家,儘管缺乏軍事科學知識,也沒有接受過多軍事訓練,卻頑強的扼制了強大的日軍。

當11月,滬上最終淪陷時,惱羞成怒的日本心態日趨邪惡,據說他們向金陵進發時,許多人心中都燃燒著復仇之火。

而日軍佔領金陵的戰略也相當簡單,一方面,金陵是中國的首都,佔據金陵,或許能夠瓦解中國人反抗的意志。

另一方面,國民政府是中國明面上的政府,其團結一致的紐帶就係在國民政府上,打下南京,也有想要將國民政府徹底瓦解的想法。

只是沒想到,光頭直接遷都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