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小胖A 作品

第六百三十零章 單核多核

“也就是說,現在我們提升機器的性能,只能靠著雙核、四核、六核、八核這種方式來實現?”

禹有澄笑著說道:

“沒錯!這一點,我倒是很佩服你。居然想到這種實用的辦法,單核性能短期內搞不上去,堆硬件保證性能的提升。”

這也不是劉偉正想出來的,而是後來進入21世紀之後,y特爾和Amd公司,由於升級工藝的成本和代價越來越大。所以,開始了雙核、三核、四核、六核、八核芯片時代。

到了後來,用戶對單核心的Cpu,連看一眼的想法都沒有,只認多核,核心越多越強大,這逐漸成為市場共識。但是,用戶基本上不會認真的思考,由於程序優化的問題,大部分的情況下,只會用到一核,其他的核心都在休息,即使多核心一起工作,也不等於是起到雙倍、四倍、八倍的性能提升,事實上,性能提升還是比較有限的。

但是,核心越多越強大這種概念,是很有市場的。大部分的消費者,在兩款性能差不多的機器勉強,發現一臺機器的單核,一臺的多核,多半是認為單核要比多核的性能差太多。但實際上,兩者性能差距沒有消費者想想的那麼大。

1985年3月,y特爾公司在努力說服iBm要求他們採用386Cpu,而iBm公司卻是虛與委蛇,認為32位芯片應該是大型機的專利,作為微型計算機,iBm公司本來就擁有x86的專利使用授權,所以,iBm公司秘密的研究改進版本的286芯片,而對於y特爾推薦的386卻不以為然。

這主要是因為pC陣營的技術領導權的爭奪戰爭,一開始,整個陣營絕對不會認為y特爾的影響力會超過iBm。但是,後來iBm執著於改進286,而一部分的兼容機廠商使用了被iBm拒絕的386,從而出現了兼容機的性能超過iBm。

從此之後,iBm就徹底失去了對pC陣營的指手畫腳的資格,反而是y特爾逐漸擁有了越來越高的影響力,它可以迫使軟件和硬件廠商適應y特爾的新一代芯片技術,而不是y特爾反過來迎合其他的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