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泡泡 作品

第一卷 第544章一場開宗立派的辯論

為什麼徐鶴會把二程對於這個問題的討論記得那麼清楚?

因為就是他倆的這次辯論,引發了儒學的一次革命,直接導致了儒學兩個新學派的誕生……

理學和心學。

程頤的思想被朱熹繼承,史稱程朱理學。認為萬物皆有理,並且理在外,故提倡格物求知,格盡一切萬物之理,於是可成就聖人之心。

為了更好地闡述理學的思想,朱熹甚至提出了著名的:存天理,然後去人慾。

那麼什麼是天理,什麼是人慾呢?

打個比方,人要喝水要吃飯,這是天理,而在有水有粥的情況下,一定要喝茅子,一定要吃山珍鮑魚,那就是人慾了。

但看這幾個字,你會覺得朱熹沒毛病,講得很好。但它除了這個意思,還有另一個,就是順序。先存天理,然後去人慾。朱熹認為,人的自我修行是需要遵循天理的,天理是第一性的,人心是第二性,人心必須向天理看齊。

而程顥的思想被陸九淵繼承。陸九淵的驚天之句——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開創了心學流派。他認為天理不在心外,人心即是天理,朱熹是手裡揣著天理卻滿世界地去找天理,豈不荒謬?

陸九淵的思想最終被王陽明繼承下來,提出了著名的“心即是理”。王陽明認為:理不在外,而在我心,天道即是心道,存天理就是去人慾,去人慾即是存天理。格盡萬物之理,不如修心。

儒學自孔子到王陽明,終於實現了天人合一,王陽明也被後世譽為:最後一位聖人。

所以,唐煉發難的點終於出現了。

《大學》裡告訴人們,人不快樂,是物質和心靈引起的。

那麼心靈問題怎麼解決呢?

這【人慾】是不是要搞清楚萬事萬物運行的規律後,格物格出來呢?

還是人心中的慾望就是從本心滋生而出,我們只要堅守本心就行了呢?

世紀大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