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骨鐵心 作品

第104章 鰲拜走的是邪路



            都說初生牛犢不怕虎。

固山貝勒董額無疑就是這隻初生牛犢,其言比之荊州滿城被屠還要令滿漢諸將吃驚。

請誅鰲拜?

這位貝勒爺是瘋了不成!

跪在地上的不少滿洲官員叫貝勒爺的話駭得似連呼吸都不敢了。

然讓諸將意外的是,竟然有人出聲支持貝勒爺的觀點。

說荊州原本早已治平,若非鰲拜一昧招撫,一昧綏靖,將那叛將王耀武連同所部降兵強行安置於荊州,不加約束也不加限制,何以發生滿城被屠慘劇,因而鰲拜要為荊州死難的駐防旗人負一切責任。

“不殺鰲拜,天理難容!”

出言支持董額的是正白旗滿洲副都統阿密達,老姓他塔喇氏,早年豫親王府侍衛出身。

顯然,這位滿洲副都統是多鐸一系。

但這不是阿密達支持小主子請誅鰲拜的主要原因,更大的原因是現在白、黃四旗的爭鬥已經公開化、火熱化,到了你死我活的關鍵時候。

代表兩白旗的蘇克薩哈已被鰲拜利用荊州刺殺案逼的請辭輔政大臣,甚至自請前往孝陵守陵。

鰲拜卻咄咄逼人慾要將蘇克薩哈父子處死,一旦得逞,已經被不斷削弱的白旗勢必會被鰲拜一黨清洗。

這對於兩白旗出身的王公大臣而言,肯定是不能接受的。

因為,他們實在是被清洗怕了。

每一次清洗,意味的不僅是各旗牛錄旗丁的重組調整,也是各旗利益的又一次洗牌,更是一顆顆人頭的落地。

否則,四年前那幫被編入藍旗的原白旗子弟,也不會氣的在雲南要保“明皇”造“清帝”的反。

都恨透了兩黃旗,也恨透了順治這個皇帝。

因此哪怕蘇克薩哈其實是背叛多爾袞兄弟的小人,於白旗內部多爾袞兄弟一系勢力眼中屬死有餘辜,但事涉兩白旗根本利益,如阿密達這些多爾袞兄弟的忠心“奴才”們,肯定不能讓蘇克薩哈被代表兩黃旗的鰲拜弄死。

蘇克薩哈倒了,他們這幫人也不會有好下場。

眼下的局面就是蘇克薩哈這個小人,在替多爾袞“餘孽”們扛起白旗的大旗,用自己的肩膀硬扛著白旗的未來。

鰲拜一旦得逞,白旗上下大難臨頭。

要知道當年攝政王多爾袞在時,可是幾次要置鰲拜於死地的。

鰲拜之所以跟蘇克薩哈死鬥,何嘗不是想將當年多爾袞強加給他的“苦難”還給其後人、黨羽。

這才是康熙元年以來白、黃死斗的根源所在。

董額作為多爾袞親兄弟豫親王多鐸之子,肯定不被鰲拜待見,其兄長信郡王多尼活著的時候,這一支還能在朝堂上有些影響力,起碼這一支沒人敢欺。

結果多尼帶兵南征立下汗馬功勞卻被順治以磨盤山失利為由罰銀五千,爾後百般敲打後,多鐸這一支的地位便是一降再降。

為何?

還不是順治心中仍記恨著多爾袞兄弟麼。

要不是順治不久死去,恐怕信郡王的爵位都會被革除。

鰲拜一黨是順治兩黃旗勢力的嫡系,又都是當年多爾袞兄弟強力打壓的對象,掌權後自是不遺餘力打擊兩白旗,削弱多鐸三兄弟後人在朝中的勢力。

多尼死後信郡王的爵位宮中擬由已經十五歲的董額承襲,原因是董額同小皇帝一樣都出過花子。

鰲拜卻夥同索尼他們堅決不同意,最後讓多尼年僅七歲的兒子鄂扎襲了信郡王爵。

無非就是怕年長几歲的董額成為信郡王后,會同他們過不去。

所以不管是兩白旗的利益,還是自身利益,董額都不可能支持鰲拜,也對鰲拜恨之入骨。

這次被太皇太后啟用隨康親王傑書南征,於董額而言肯定是一個難得亮相的機會,也是一個大展身手的機會。

本是一心一意想在戰場上立下軍功,再現阿瑪三兄弟輝煌,重振豫親王這一支雄風,讓鰲拜他們好生看一看,未想荊州竟然發生叛亂。

於別人眼裡這是大清和八旗的悲劇,董額卻從中看到一舉扳倒鰲拜的機會。

說一千道一萬,不是你鰲拜綏靖招撫的那個姓王的降將,荊州何以出這麼大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