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骨鐵心 作品

第99章 拿什麼打武昌

“荊州造反是不關人家武昌人的事,咱們可以拿刀硬逼著武昌人替咱們賣命,可在長江上人家說跳就跳,說跑就跑,咱們這幫旱鴨子能拿人家怎麼辦?事不關己,有幾個肯把自家腦袋系在褲腰帶上替別人出頭的。”

對於水營是否能用,王五其實比任何人都清楚。

說一千道一萬,眼下這支水營是他用“高工資”堆出來的,純粹是“應急”的。

所以水營反清的動力天生不足,也缺乏足夠的信仰和韌性。

一旦與清軍交戰,十有九八一觸即潰。

張煌言部海上義師能在海上堅持二十年,屢敗屢戰的原因在於張煌言部下士卒並非為“工資”而來,而是主動投奔張的沿海各地抗清志士。

信仰加成,同金錢加成的區別如天與地。

郭法廣又說水營整訓時間不足,戰船數量不足,合格的水兵及炮手數量更是極度缺乏

就差說這支水營根本就是個“過家家”的玩意。

所以,指著這支名不符實的水營絕對不可能突破下游九江、安慶的清軍水師封鎖。

客觀來講,眼下荊州水營和騎馬步兵沒什麼區別。

都是將船(馬)當作交通工具,而非戰鬥武器。

距離成為一支真正的水上作戰部隊,荊州水營任重而道遠。

人材的極度匱乏也是迫使王五去尋張煌言的原因之一。

沒有專業人材幫助打造,光憑高工資維持,最後得到的還是個空架子。

所幸,他這次去江南收穫很大。

一百多海軍專業人材的“加盟”,無疑雪中送炭。

都說求賢若渴,這話真是一點也不假。

可惜,一場意外打斷了王五對於軍隊發展“正規化”建設的步伐。

“水營真就這麼不堪?”

馬昌元等人不清楚水營現狀,但聽外人說他們的水營跟沒有差不多,肯定是不服氣的。

那江面上大大小小的船還能是假的不成。

負責水營的王勝明過去在西營永曆小朝廷任過職,也跟太監龐天壽去過澳門,屬於這個時代的“洋務”人材,且親身目睹西營從壯大到失敗的全過程,因而對局面以及現狀還是有清晰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