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一鍋出 作品

第九百三十六章 黃泥儲水無問題

朱棡在那說,官員們愣愣地聽著,他們的所學,一時跟不上節奏。

各種蘑菇和竹蓀、銀耳居然全能種,現在晉王殿下居然想著把百姓從窯洞裡遷出來,利用那個窯洞來種。

需要燒多少磚瓦?看樣子之後需要大量的磚窯,好在本地的黏土多,燒瓷器需要釉,燒磚瓦不用。

里長點頭表示支持,就他出的主意,準確地說是憨憨正常操作,窯洞利用起來,如此便不容易壞。

里長嚥下嘴裡的竹蓀釀:“磚瓦房可以盤炕,用磚頭,比窯洞裡的土炕好多了,只要煙囪做好,便不容易中炭毒。

以前沒有個誰來管百姓具體如何生活,百姓只能找些個枯樹枝、乾草來燒火。

眼下有了組織,咱本地啥都缺,就是不缺煤,守著那麼多的煤,百姓還能挨凍,說明有人覺得錢更重要。

洗煤的煤泥,送給百姓,大家正好混合些黃泥就給做成蜂窩煤了,有了孔就好燒,比搖煤球強。

若是一個村子,專門留打更的人,他們還能順便幫著看看風。

晚上在爐子裡壓煤坯,大塊的煤坯壓上去,周圍用爐灰封住,不讓透風,緩慢燃燒。

風向不好,氣壓變幻,慢慢倒煙,必然中炭毒,打更的人住的地方加個同樣的灶,一倒煙就把大家喊起來看看爐子。”

官員們紛紛點頭,覺得可以,中炭毒每年都要死人的,就沒人考慮專門派人來看守。

總覺得一個村子一年死上幾個人,運氣不好,運氣好的,十年八年也不見出事兒。

同時打更幹什麼?村子裡不需要打更人,晚上睡覺,早上醒來,只有縣城才用人吆喝。

既然要從窯洞搬出來,住窯洞的許多人家是沒有地的,或者只有一小片地。

地不能離家太遠,離家近的話,看看窯洞是什麼土就知道地裡是什麼土了,那黃土還能長莊稼?

如此把一片地方住窯洞的百姓跟另一片,或者再加幾片的百姓歸攏到一起,房子多了,需要打更的,也需要看煙的。

之後就讓這些百姓幹活,燒磚瓦行、幫著種蘑菇也可以、或者挖煤洗煤,都不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