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衣唱大風 作品

一百六十一章 古寨堡





席俊宇向朝廷提出了一個堪稱完美的解決方案:富戶向官府繳納一百石麥豆,就特批給你監生的資格。麥豆入官,遇到災年時官府就用這些東西賑濟災民。





這個辦法獲得朝廷眾臣的交口稱讚:甘肅乃久旱無雨的苦寒之地,黃沙漫天土地貧瘠,這分明是惠民之舉啊!於是提案輕而易舉地獲准了。這幾年,甘肅鎮雖然奏報接連遭遇到了遍及大部分地區的嚴重旱情,三年下來朝廷累計也只撥了五十幾萬兩,便安然度過了,較以往省了兩倍不止。





可為什麼閆指揮的軍報裡竟提到,當地人說本地多年來這個季節一直下雨,還利農桑呢?!





其實誰也不會真的相信事情就是百分百像席俊宇所說的那樣,如果做如此之想,未免也太小看朝廷對自己這幫官員的瞭解了。不止聖上的巡邊御史,戶部也曾派員,真的查過甘肅鎮的糧倉,報回來的結論都是“倉糧確係實貯”,由不得你不信。為此,聖天子還特意賞了席俊宇嫡子一個錦衣衛鎮撫使的榮銜呢。





幾騎快馬風馳電掣地馳出京師,一路向西,直奔甘肅鎮。這是李世忠公公派出的東廠爪牙。





還剩下半口氣的秦太平懸在半空中已經晃悠大半天了。





秦太平是甘州右衛古寨堡(今甘肅臨澤縣)輔兵隊的一個小頭目,古寨堡的老大是百戶魏大刀。常言道人如其名,但如果你看到魏百戶,絕不會聯想到什麼威武雄壯的大刀,而是會覺得眼前就是個大肉球——像周圍靖安、平虜、板橋、柳樹……等各堡的其他百戶們一樣,魏百戶的武職是襲的,這幫名列堂堂大明兵冊上的軍官,別看名字一個個咋咋呼呼地很能唬人,兩三代以前就都變成中小地主了。





亦集乃附近的土爾扈特部是瓦剌的一支。在大明眼裡,邊牆外邊統統是蒙古韃子,他們自己並不這樣看。比如瓦剌人,通常自稱為衛拉特(瓦剌的另一種發音)人而非蒙古人——蒙古同胞在廣義上把自己分成兩大部分:草原之子和森林之子,瓦剌在衛拉特語裡的意思是森林。狹義上還有各個部落。早年間被成祖揍怕了,於是朝貢請封。漠北諸部裡,只有瓦剌可以在大明求得弓刀火銃等軍事物資,雖然數量少得可憐,也是一種明顯的優待。到了也先和英宗這一代雙方交惡,打了幾次大仗:正統三年亦集乃之戰、正統六年豐州之戰、正統九年以克列蘇之戰,還有最著名的那場正統十四年的土木之變。可能是酒量好口才也好,英宗被俘後竟和也先喝成了哥們,然後就被送回了大明!再然後,南宮復辟,成為歷史上當了兩次皇帝的奇人*。沒多久,兩家的關係又和好了——其實就算交惡時,大多數戰事也不是沿著這裡的邊牆打的,所以,陝西行都司、甘肅鎮數不勝數的堡壘,只存在於大明兵部的輿圖上,事實上,它們早已不再具有軍事上的意義。秦太平的爹給他取了這麼個名字,分明是一種對未來的美好期望。





前幾天的那場大雨倒沒出什麼岔子。明明天已經放晴了,秦太平便把圈裡快憋瘋了的羊子們放出來吃草透氣。沒想到突然間烏雲密佈,一聲突如其來的炸雷讓羊群受驚四散奔逃,秦太平只好領著手下人四處去找。暴雨不終朝,大雨來得快去得也快,但還是有一隻再也回不來了——那羊跑得太遠,等秦太平尋過來,已經被沙河驛的兵卒們架在火堆上吃得只剩大半個架子了。